发布时间:2021-12-31 16:37:00来源:育儿网
年末了,在一堆娱乐圈巨瓜中,有一个社会话题也引发了网友的讨论。
女孩发疯似的殴打自己的亲生母亲,而妈妈却什么话也不说,默默“忍受”女儿的殴打以及群众的围观......
这件事怎么看都是女儿道德沦丧,不配做人吧!
才15岁就在大街上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打妈妈,长大了还得了?
真是让老育看了都心寒,甚至会为这个妈妈感到不值。
难道15年含辛茹苦地抚养一个孩子,就养出了一个“白眼狼”吗?
但事情另有隐情:
这个女孩手机坏了,她辛辛苦苦攒了4000块想要换个新手机,同时她的妈妈也是早就答应了会赞助她2000。
女孩开心地带着妈妈前往手机店,满心欢喜地觉得自己可以拥有新手机的时候,妈妈听说旧手机可以修好,然后反悔了。
不仅不愿掏2000块钱,甚至还想把女儿攒的4000块也没收了。
15岁的孩子正值青春叛逆期,早就过了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年纪。
于是母女二人争执不断,妈妈可能觉得自己并不在理,还故意引起他人的围观,试图想要让围观群众对女儿指指点点,逼迫女儿把钱上交。
女孩有错吗?
当然。情绪失控到当街殴打自己的亲生妈妈,怎么也说不过去吧!
但是,错是她一手造成的吗?
根本原因还是在她妈妈身上。
都说“孩子的成长之路也是父母的修行之路”。显然这个妈妈在这条“修行之路”上犯了严重的错误。
出尔反尔,只会失去孩子的信任
明明说好的“赞助2000”变成了“没收4000”,将心比心,也没人愿意吧?
作为给予自己生命的人,孩子从出生开始一定是百分之百信赖自己的父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一点点的长大,爸妈一次次没能兑现的口头承诺,一次次诡辩地出尔反尔,一次次无缘无故地爽约。
父母可能当个小事忘了,可在孩子心里永远刻上烙印,逐渐让他们对父母失去信任。
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多父母会猛然发现:
自己好像和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少。孩子有什么事也不愿意交流,回到家就把自己关进房间。
就好像《小欢喜》里的乔英子妈妈一次次的对孩子“打人一个巴掌再给一个枣子。”
明明一开始说好的事,却因为觉得孩子高三了而出尔反尔,最后只会让乔英子喊出“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站在道德制高点“绑架”孩子
如果说妈妈的出尔反尔会造成信任危机,那么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孩子示众,对孩子心理造成的伤害是无解的。
妈妈和孩子之间应该是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不是谈判对手。
女孩本来开开心心地带着攒了很久的钱,去买自己渴望已久的新手机,却被突然变卦甚至钱可能都要没有了,难免有一肚子委屈。
还要被一群不明真相的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被钉在“不孝顺”的耻辱架上,放在谁身上会觉得不委屈呢?
事情发展到最后,妈妈掏不掏2000块已经不重要了,女孩买不买的成手机也不重要了。
女孩疯疯地哭喊着的并不是“你必须给我买手机”,而是“走不走”。
足以可见,女孩因为被当众羞辱了自尊,内心是惶恐且无助的,她想要赶紧逃离,但妈妈始终在“绑架”她。
这种大型“社死”现场,是自己的妈妈一手造成的,女孩的心理阴影面积得有多大?
蒋方舟曾在《圆桌派》里说过:
大人世界的比例,和小孩世界的比例是不一样的。大人觉得就这点小事你还跟我闹,但小孩可能觉得我这事儿没了,我就没了。
一个口头的承诺对父母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是他的期待。
许下了诺言,做到了,孩子感受到的是真诚和来自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教会了他们言而有信。
父母做出了承诺,却没有兑现,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尊重,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觉得自己被忽视,进而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
◆内心绝望,可能会有很多极端行为
之前有过一个新闻报道:
有一个男孩,持刀坐在27楼的边缘想要轻生。
原因是常年不在家的父母,这次答应了孩子回去参加他的家长会,却在当天爽约。男孩情绪低落,一言不发,手拿着水果刀,绝望地想要从27楼跳下去。幸好得到了消防人员的帮助,男孩父母写保证书,男孩才从那么高的地方下来回家。这得是有多绝望才会如此想不开?
既然做不到就不要答应孩子。
对孩子来说,当时不答应只是会感到失望,答应之后又做不到,明显就是给了希望又让他失望,时间长了岂不是变成绝望?绝望的孩子们拿父母再也没有办法了,心中的无助也就只能通过极端的方式发泄出来。
◆心里有创伤,长大也无法遗忘
张歆艺小时候家里比较苦,非常渴望拥有一双白球鞋。
妈妈曾经给她一个承诺说:“你要是考到你们班的一个什么名次,我就给你买。”
结果从没那么用功读书的张歆艺下了狠劲儿做到了,谁知妈妈爽约,还是没拿到心心念念的白球鞋。
为此,她留下了一道无法磨灭的童年心理创伤,当时就立下誓言,长大以后挣了钱,一定给自己买很多很多的白球鞋。
到现在她买鞋的时候,都下意识的会选择小白鞋。
“父母其实是孩子的一座桥,孩子通过这座桥来到世界,又通过这座桥走得更远。”
父母是孩子跟这个世界连接的桥梁。
在孩子完全长大之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构建这座桥的一块砖。
每次的言而无信,就会为这座桥拆掉一块砖。
可能一次两次还无所谓,孩子还能顺利的通过桥梁。
但时间长了,次数多了,“砖”越来越少了,整座桥可能就坍塌了。
信任建立很难,摧毁它却很容易。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言而无信、出尔反尔,最后伤害的不仅是孩子,还有你们之间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