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04 08:29:43来源:王振涛大夫
一般情况:患者可某,女,69岁,2018年07月17日初诊。
主诉:阵发性心悸、胸闷2月余。
现病史:患者2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心悸、胸闷、气短,活动后尤甚,偶有头晕,咳嗽,咯少量白痰,平素纳少,眠一般,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弦。既往史:冠心病PCI术后3年;高血压病史10年;自身免疫性肝病1年。否认其他病史。过敏史:未发现。辅助检查BP:144mmHg/78mmHg。
中医诊断:心悸病
证型:气阴两虚,瘀热互结证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安神定悸。
初诊方药:
2018年10月16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心悸较前减轻,仍觉胸闷、气短、乏力,纳尚可,眠一般,二便调。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沉细。
处理:2018年07月17日方茯神改为30g,茶树根改为60g,加赤芍10g。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按语:心悸一病,多因体虚劳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宁而发病;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肺、肾;其病机有虚实两端,虚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实为气滞、血瘀、痰浊、火郁、水饮扰动心神,二者且常相互夹杂。因心中悸动不安为本病的主要临床特点,故在治疗时常加入安神之品。本病案中,患者以“阵发性心悸、胸闷2月余”为主诉来诊,以心悸、胸闷、气短、乏力为主要症状,属祖国医学“心悸”范畴,四诊合参,辨证属气阴两虚,瘀热互结证,治疗以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安神定悸为主,选用四参定悸饮加减应用。方中党参益气养阴;丹参、苦参苦寒清泄,除烦安神;郁金性辛走散,苦寒清热,入心经,有行气活血,清心通滞之功,对痰热所致的心悸、胸闷有较好疗效;百合甘寒,归心、肺经,养阴润肺,清心安神;茯苓、茯神、炒枣仁、回心草养心安神;莲子心长于清心除烦安神;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宁心定悸;鹿衔草性甘苦温,既配合党参补虚,又与丹参合用活血化瘀;茶树根清热活血,强心利尿;甘松理气醒脾;炒谷芽、炒麦芽、隔山消消食和胃,健脾补中;甘草养心和中,兼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共奏益心气、滋心阴、安心神之功。患者二诊时心悸较前减轻,仍有胸闷、气短、乏力,眠差等症状,故于原方中加入滋阴补虚、健脾和中、活血化瘀、安神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