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教育 文章内容

双减后的路怎么走:《摔跤吧!爸爸》原班人马,新片带头“反内卷”,比孩子成绩更重要的竟是……

发布时间:2022-01-11 11:13:22来源:父母堂

2020年底考研的第一天,济南一个考点外面,出现了一对母子的身影。

一位妈妈带着5岁的儿子在寒风中站了一个多小时,因为想让孩子感受一下考研的氛围!

这画面,扑面而来的压抑和焦虑……

1

4个孩子里,就有1个抑郁

承受着父母的期待和激烈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孩子们在精神负重下前行,心理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去年人民日报发布过一组数据:

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24.6%,抑郁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上升趋势,有一些孩子长期处于情绪的低谷。

也就是说每4个孩子里,就有1个检出抑郁,这个比例高得出人意料。

并且,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学生因不堪学习压力或者考试成绩不佳而自杀的悲剧。

不仅是在中国,学生因成绩不好而自杀的情况,在亚洲国家都屡见不鲜。

根据调查统计:

日本中小学生中有28%的人说曾经想过自杀。

韩国10-19岁青少年自杀率居全世界首位,成绩和升学问题连续10年成为韩国青少年自杀的头等原因。

印度每年都有超过2000名学生因考试失利自杀。

他们把分数看成了最重要的东西,却轻而易举丢掉了仅此一次的生命。

每当面对孩子生死的那一刻,我们才恍然大悟,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或者说比追逐成功更重要的,其实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败。

2

我们只催促孩子成功

却未提供战胜失意的武装

这几天上映了一部印度教育类电影《最初的梦想》,导演是执导《摔跤吧!爸爸》的涅提·帝瓦里,被称为全球“反内卷第一片”,这部电影主要聚焦“失败教育”。

在印度,能上大学的人数不到每年参加高考人数的1/3。

名校理工学院每年报考的学生达10万人之多,而录取人数只有2000人。

拉加夫就是这场残酷独木桥中的“失败者”。

拼尽全力,放弃了一切东西,每天至少学习18个小时,但依然没有考上,对比都是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的高知父母,他觉得自己往后的岁月肯定会被嘲笑为“失败者”,于是选择了跳楼自杀。

那一句“祝你下次好运”,成为了少年不能承受的重量。

送到医院后即使做了手术,但医生也只能靠药物维持着,有的人在危急时刻能够活下来,是因为强大的想要生存下去的意志力,但是在这个孩子身上看不到任何想要活下去的意愿。

当父亲阿尼知道是孩子把自己定义为“失败者”,不想活下去的时候,他感到十分痛苦,就像他说的:

“我们总是为他计划成功以后怎么庆祝,却从来没有为他提供战胜失意的武装”。

因此,孩子没有把高考当成是一次考试失利,而是当成了人生的失败。最终酿成了悲剧。

于是,为了让儿子拥有重新生活下去的勇气,父亲阿尼找来了昔日大学室友们,一起给儿子讲他们的“逆袭”之路,一个关于“失败者”的故事。

父亲阿尼,高考全印度排名384名,成功进入印度理工学院,在去学校报到之前,他以为自己的人生会一帆风顺。

但是入住宿舍4号楼之后,他发现自己错了。

即使是进入了印度理工,这里依然分“优秀者”和“失败者”,3号楼是“优秀者”的聚集地,而4号楼则是“失败者”的代名词。

大家也都知道,国外的知名高等学府里,体育运动的地位很高。

作为世界名校,印度理工学院每年也有很多优秀的交换生,他们和本校获得校园冠军联赛的“优秀者”一起住在3号楼,而4号楼里的那群学生,则被称为“失败者”,但不是因为他们学习成绩不行,而是他们那栋楼在联赛里的排名连续15年垫底。

这群人里不仅阿尼被称为“废柴”,他的室友们也是,都被贴上了“色鬼”“妈咪男”“酒鬼”“硫酸”(说脏话)等标签。

别看是在世界名校里,他们也依然被嘲笑,被看不起。

阿尼是个很好的运动员,板球、篮球、足球都玩得很好,3号楼的优秀者们为了“卫冕自己的荣耀”,想让阿尼搬到3号楼的宿舍,但是阿尼拒绝了。

因为他觉得室友们虽然也有缺点,但是会在3点接他的电话听他说话,会在他生气的时候默默忍耐,他们早已活成了一家人。

为了让“家人们”不再被嘲笑,为了撕去“失败者”的标签,他们决定在校园冠军联赛中拼尽全力,放手一搏,去赢一回。

他们觉得,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为撕掉这个标签做过任何努力。

为了赢得最大的对手3号楼,在得知靠自己的实力完全不行的情况下,他们“损招”尽出:

先是场外制造压力,让对手自乱阵脚;

然后施展“美人计”,让女生晚上3点给对手打电话,一直聊天直到凌晨,消耗对手体力(因为印度理工男女比例50:1);

最后“雇佣”人群,场外呐喊口号,扰乱对手心理防线;

......

一系列“神操作”后,他们的分数终于和3号楼逼平了。

决定胜负的就是最后1天的3场比赛(分别是国际象棋、4x100接力赛、篮球),这3场都是靠实力,而且一场都不能输。

在国际象棋和4x100接力赛都赢了之后,最终聚焦到篮球比赛的2分之差,还剩最后6秒,阿尼和队友商量传球给他,他试着来个3分球。

但是!还是输了。

阿尼跪在地上充满了绝望,可是他们的精神却让对手和全场人员给予了掌声,从此以后他们不再被称为“失败者”,而这段经历,也成就了他们未来的自己。

3

放平心态

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去年,国家牵头开始了针对中小学生教育的“反内卷”行为,更加注重孩子创新能力、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的教育。

也有很多优秀的父母公开表达自己的孩子是个“学渣”,但他们已经“放平心态”,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就好。

北大副教授丁延庆,自嘲自己家“我和老婆是北大毕业,女儿和我们差得太远了”,但是他也逐渐接受了这个现实,不再逼着孩子提高1分,而是着重培养女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也在引导我女儿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培养她读书的兴趣,先从读图画故事书开始……再比如培养她的数学思维能力,你要不断地引导她,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自己产生兴趣,主动求知。”

我们一直都把高考比喻成过独木桥。但现实就是,无论再怎么努力,每年一定会有人挤不过这座桥。

据统计,2020年高考人数约1071万人,一本院校共录取仅195万人。

高考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只注重孩子最后能不能考上大学或者是名校,那么考不上的孩子们就只能被称为“失败者”吗?他们过往的努力就都白费了吗?

在激烈的竞争下,我们更要去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最新一期的《十三邀》里面,许知远对话了二本大学的黄灯老师。

这位老师分享说,曾经有一位学生的话,让她印象十分深刻,内心也受到了很深的触动。

那位学生说:

“优秀的人被称为‘源头活水’,我们这些‘工业废水’到底该怎么办呢?”

我也很惊讶,回想我20岁左右年纪的时候,最不缺的就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了,总觉得明天会有很多惊喜。

但,是什么让一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孩子说出自己是“工业废水”这样的话呢?

黄灯老师说,每个进到大学的孩子,就觉得仿佛被掏空了一般,像个空心人,并且浑身还带着塑料和电子产品的气味。

她就一种感觉:应试教育下,单一的标准对孩子的伤害太大了。

即使考上了大学,但那种“被遗弃感”和“缺乏意义感”在孩子们的身上变得越来越普遍,他们找不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能够一直做下去的事情,找不到任何的方向和目标。

这一期看完,我不由也在想,我到底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拥有肆意张扬的“源头活水”,还是失去目标和方向的“工业废水”?

相信我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都希望能够让孩子以ta喜欢的方式过好这一生。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呢?

(拉加夫第二年考上了另外一所大学)

今日话题讨论:

双减之后,您对孩子的教育,有什么改变吗?欢迎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TheEnd-

—好物推荐—

4000副+漫画·上下五千年2.4折↓

趣味写作课2.4折↓

© 2016-2022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