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6 12:30:17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
胡波教授是中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双岗主席,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专家。胡波教授乃荆楚人士,长期供职于岭南,曾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等职。胡波教授对中山的人文、历史,市情、民风烂熟于心,可以称作是“中山通”,中山是他真真切切的第二故乡;他对中山的热爱,溢于言表,付诸行动,他召集或倡办了多次香山文化、中山文化学术研究会,主编或主撰的各种中山历史丛书。
《中山简史(远古—1949)》(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是胡波教授最新出版的地方通史著作。一书在手,便可纵览千年中山,被众多专家誉为新时期乡土史的精品佳作。
胡波教授才具多端,他在扉页上的签名潇洒而又灵动,让人联想到他的性格豪迈而又真挚,通达而又内敛,集北人之豪、南人之秀,传统素养、现代气质于一身。这些特点在胡波教授的新著中也得到显明的体现。
《中山简史》像是胡波教授的一部历史散文,或者是历史纪实文学,依照学术体例与论著规范有机组合在一起,是他长期浸淫中山历史与文化,潜心研究之后的集成之作。
学术性与艺术性并重是该书的显著特色之一。全书在叙述了“中山历史的自然基础”之后,从远古到民国,分六个时段描绘了千年中山的来路、进路与近路,每一部分既相互连贯、浑然一体,又各有侧重、各显特色。全书章节编排常中有变,雅俗兼备;既得传统章回文学拟题之奇妙,又具学术论著指涉之严谨。时间跨度较大的通史在分段叙述时,如何克服结构方面的雷同性,实有相当的难度。《中山简史》通过精心布局,不仅保证了全书内容的一体化,而且增加了可读性。全书过百幅精美插图分布各处,与文字相映生辉,益增该著图文并茂之效果。
《中山简史》不仅好读,而且耐读。胡波教授旁征博引、裁剪有方,历史的丰厚沉淀、繁复积累,经胡波教授的生花妙笔,如同汩汩清泉在纸上缓缓流出,令人欣喜。该书旨在发掘、展示中山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尤其是革命文化、伟人文化、侨乡文化、人才文化等,凡此种种又可合为名人文化。名人文化的特征之一在于有故事,中山的名人故事在该著中随处可见。以事写史、以人写史,使《中山简史》既具神韵,又有灵性。
凡是读过《中山简史》的人,都会承认该书在学术研究方面其实并不“简”,只是用一种较为平实的方式表述而已,该著篇章与段落之间不时在平淡的描述背后,解答或部分解答了一些重要的历史问题。例如,对于近代香山买办群体进行的专门论述,印证了笔者长期以来的一个思考,那就是香山人在近代对于“夷语”的学习。笔者曾经见过唐廷枢编纂的《英华字典》的发行广告,《申报》曾评论唐廷枢“凡于西国语言文字,无不精且博”,当时只觉得唐廷枢是一个外语天才,以为只是个案。胡波教授的这部著作告诉我们不仅唐廷枢兄弟接受了8年“彻底的英华教育”,而且在晚清香山,学习英语成为一种风气。正如书中所言:“当时的香山社会,懂得‘夷语’,意味着可以谋生,甚至可以致富。尤其是晚清时代,香山人更加意识到,熟悉英语就可以与外国人做生意,就可以充当外国机构里的译员或洋行的买办。因此,学习英语,了解中外商务,与外国人做生意,充当外国机构里的译员和洋行买办……成为香山社会的一种风气。”香山在中国近代开风气较早,区域文化特色非常鲜明,其中的买办文化确实与“夷语”学习风气有重要的联系。
胡波教授是一位善讲故事的高手,中山的千年故事被他讲出了新的内涵。该书讲的是中山的故事,事实上,也是中国的故事,正如有关专家所评价的那样,胡著不仅仅是一部地方史佳构,也是一部浓缩的广东史、微观的中国史,是中国大历史之地方书写的探索之作。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作者:李玉
编辑:鲍家树赵昕
团结报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