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包拯为何不与富豪交往?这篇文章领导干部必读!

发布时间:2022-02-05 15:48:44来源:三湘风纪

北宋名臣包拯年轻时,曾与一李姓同学在家乡庐州的僧舍苦读,每次从家里往返,必须在当地一富豪家门口经过。此时的包拯已在庐州崭露头角,他的才气受到时任庐州知州刘筠的赏识,并得到其传道授业,刘筠是北宋初年的文坛领袖,为官正直,对包拯的学业和为官品格影响很大。

这个富豪久仰包拯大名,有意结识笼络他,于是守候在家门口,待二人经过时,隆重邀请他们来家里坐坐,被包拯和李某婉拒了。过了几天,富豪又特备酒宴和银两,再次邀请他俩来家里吃饭,并准备送上银两。富豪很殷勤,李某碍于情面,有点心动了,准备接受邀请。包拯见状,厉声说:“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意思是,“他是富人,而我们日后或许会成为一州郡守,今日滥交富人,他日岂不会被富人利用吗?”李某听了,觉得在理,于是跟包拯一起推辞赴宴。没想到十多年后,包拯果然回到家乡庐州任知州,因未被人情私交所羁绊,他查案不避亲,惩腐治贪、惩恶扬善,一身正气、公正无私,深受百姓爱戴。史载:“包希仁(注:包拯字希仁)知庐州,亲旧多乘势扰官府,有从舅犯法,希仁挞之,自是亲旧皆屏息”。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类》中专门记载了包公少年时不与富豪交往的故事,并在与学生讨论“君子交际之道”时多次引用。

包拯坚持不与富豪交往,而隋朝开国功臣刘昉则恰好相反,刘昉专喜结交富商大贾,迅速由贪利而贪腐,由功臣到谋反、败亡。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的过程中,刘昉有“定策之功”,被拜上大将军,封黄国公,赏赐丰厚,权倾朝野。但这个刘昉专喜结交商人富豪,“然性粗疏,溺于财利,富商大贾朝夕盈门”。渐渐地,刘昉完全掉入“钱眼”里了,走上了贪腐之路,商人们给他送钱,换来他权势的庇护,他为牟利,甚至在长安遇饥荒时,不顾杨坚的禁酒令,指使其爱妾租下门面开酒坊,发起了国难财。杨坚念及刘昉昔日功劳,下令不予追究,但逐渐疏远了他。刘昉大为不满,竟然与人谋反,最后落得个自己被处死、巨额家财被抄没的下场。

自古商人多重利,一些富豪老板们“围猎”官员,无非是想用手中的钱,换你手中的权。殊不知,老板们看中的不是你的人品,更不是你的魅力,而是你手中的权力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利。包拯正是提前看出了这点,所以终其一生不交往富豪,不趋炎附势,不攀附权贵,这也是他终其一生能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的底气所在。《宋史•包拯传》说:“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包拯任端州知州时曾在诗作《书端州郡斋壁》中写道:“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这正是他一生为官品格的真实写照。

从反腐败斗争的实践来看,官与商的勾结,权与钱的交易,几乎是所有贪腐案例的共同特点。一些落马官员的朋友圈中,往往不乏有关系固定的商人巨贾,掌握权力的官员在金钱美色面前,很容易被腐蚀、被俘虏,心理产生失衡,贪欲私欲膨胀,由称兄道弟到沆瀣一气,由小恩小惠到巨额贿赂,一步步彻底沦为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工具,最终身陷囹圄,追悔莫及。自身硬气,才有底气。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天上也从来不会掉馅饼。行使公权力者,当慎待权力,心存敬畏,胸怀戒律,切莫打开贪欲的闸门,贪欲熏心,利令智昏,终会自取灭亡。(蒋伟)

编辑:方可

校对:尹骁

更多精彩为您推荐

© 2016-2022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