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妈祖文化与天津

发布时间:2022-02-09 12:12:35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

天津天后宫

保佑平安、祛灾纳吉的妈祖文化是一种跨越国界的民间信仰。作为妈祖文化物质载体的天后宫,广布于世界各地的沿海口岸城镇。据初步统计,至今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天后宫就有2500余所,广布于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天津天后宫,更是中国北方妈祖文化传播的中心。

天后宫——天津文化的发源地

天津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这种说法表达了两者之间一定的渊源关系。在天后宫之前,虽有金代的直沽寨、元代的海津镇,但它们都是军事建制,要说天津文化的发源地,应该还是在天后宫。

以天后宫为标志的天津妈祖文化,不仅是一种民俗文化,而且是民俗性与经典性文化的融合;不仅是一种地方文化,而且是地域性与国际性文化的交融;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文化现象,而且是文化与经济的汇合;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化,而且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天后宫是天津社会文化的发源地。早在金元时期,天津的土著居民聚居地主要有三处:一处是三岔口,金太宗六年(1234年),高松、谢实等18人奉旨在这里造盐,二是大直沽的造盐酿酒之家;三是侯家后有沿河而居者。这些是天津地区最早形成的聚落,但人数很少。妈祖文化传入后,与直沽地方文化结合,形成了既有共同特征又有盐酒、漕运等地方文化特色的天津妈祖文化,所以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妈祖文化具有很强的作用力,这是天津卫城筑建于此的重要原因。同时,妈祖文化具有很强的继发力,在天津建城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天后宫一带都是天津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心。直到清朝中叶,在天津20万居民中,城里只占10万多,而东门外与北门外沿河地区占到八九万人。另外,妈祖文化还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天津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比如语言、习俗、文化教育、道德风范,甚至包括建置,都因它的力量所及或定型或发展。

天后宫是天津商业文化的发源地。妈祖活动既具文化特征,又有商贸色彩。宫南、宫北大街一边面临海河,一边连接卫城,不仅直接为与漕运有关的商业活动服务,成为北方地区食盐和粮食的集散地,而且繁荣的街面吸引了各地丰富多彩的商品经营活动,诸如土特产品、名食小吃、生活用品,还有南北大货中的金银首饰、珠宝玉器、烟酒糖茶等。

天后宫是天津多元文化的发源地。林默由一位民间女子历经宋、元、明、清皇封,封号由“顺济夫人”“天妃”起,至“天后”“天上圣母”,最终由人变成了亦官亦民之神,妈祖文化因此兼具民俗性和法统性。

另外,天后宫还引进了高雅的文人文化。寓居水西庄的江南才子,诸如主笔《天津府志》《天津县志》的汪沆等人,或对天后宫做过专门的研究,或为天后宫撰写过诗词、楹联。据新编《南开区志》记载,著名文人汪沆、华鼎元等人,为天后宫作诗、楹联或专文30多首(篇)。他们从妈祖文化汲取了营养,又把水西庄乃至江南文化带给了天后宫。可以说,文人文化的注入,提高了妈祖文化的品位。

天津妈祖文化的地域特色

天津妈祖文化具有群体性。首先,天津有个妈祖庙群体,在天津有近20座妈祖庙,其中除了东门外天后宫、大直沽天妃宫遗址外,另外还有陈家沟娘娘庙、丁字沽娘娘庙等,遍及津城各地。以东门外天后宫为龙头,周围还有静业庵(遗址不存)供奉太上老君、玉皇阁供奉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城隍庙供奉城隍等,形成了一个护佑平安、除疾消灾的民间保护神群体。其次,天津妈祖文化的信徒范围很广,上至直隶总督、官商士绅,下至黎民百姓。目前,也有一些青年人加入信仰群体,显现出传播的广泛性,迷信色彩却很淡。

妈祖文化在天津地域内的另一个特色是多神信仰。天津人给妈祖娘娘赋予了多种功能、多种法力。在天津的妈祖庙内,没有一个庙是只供奉妈祖娘娘一人的,起码还得有一个王三奶奶,因为王三奶奶是祛病大师,俗语讲“摸摸王三奶奶手,嘛病全没有;摸摸王三奶奶脚,嘛病全都跑”。此外,大多数还要供奉送子娘娘、瘢疹娘娘、四海龙王和挑水大哥,不过他们全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民间神。其中,挑水大哥是希望过好日子的一种期盼,因为旧时天津没有自来水,全靠水车和挑水给各家各户送水,送水人以送水为生,俗语讲“挑水的看大河——都是钱了”,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供奉四海龙王当然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天津妈祖文化还体现出综合性的特点。妈祖娘娘的法力除了护航、保佑平安以外,首要的就是送子,也就是“拴娃娃”。求子、繁衍后代,是人类生存观的重要内容。虽然“拴娃娃”在其他地方也有,但“娃娃大哥”却是天津独有的社会现象。

天津天后宫与台湾北港朝天宫

中国妈祖庙遍布沿海各省和港澳台地区,而各地的妈祖庙由于建造年代不同,风格与规模迥异,充分体现出各地妈祖文化的鲜明特色。台湾和天津由于各自特殊的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成为传承妈祖文化的胜地。它们既有与其他地方妈祖文化酬神的共同特点,又各具地方特色。大规模的海运将妈祖带到北方的直沽(今天津),元朝在直沽建造了两座天妃宫,留存至今的西庙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后改称为天后宫,俗称“娘娘宫”。位于台湾云林的北港朝天宫则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是目前台湾香火最旺的天后庙,号称台湾妈祖的“总庙”。两者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妈祖文化传播过程中,影响都是巨大的。

妈祖信仰随着漕运传入天津后,很快融入天津本土的文化中,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妈祖的职能随时代的发展也慢慢发生变异,不再仅仅局限于护佑航海的安全,而是已成为灵护万方的地方城市保护神。这种世俗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妈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也赋予天津民俗文化新的内涵。

妈祖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始于明朝中后期,盛于清代。台湾的妈祖信仰是从大陆传入的,台湾汉族是大陆移民的后代。台湾社会流行的民间信仰多数传自福建,它是伴随福建移民入台开发而逐步传开的,福建移民将家乡的信仰带入台湾,并在岛内各地播传火种,这既寄托移民思乡思亲的情愫,又使大陆传统文化在台湾生根发展。在迁居台湾的过程中,澎湖群岛首先被开发,在明朝万历年间澎湖最早建成妈祖庙。明末清初随着三次大规模移民潮的出现,闽粤人民在台湾由南至北开发,从西海岸向东海岸拓展,此时妈祖庙几乎遍布全岛。至此,妈祖文化在台湾已经较为繁荣。

妈祖庙在台湾十分普及,除了北港朝天宫以外,彰化南瑶宫、台中大甲镇澜宫也为附近县、市的信仰中心。四座庙宇中,南瑶宫、镇澜宫历年皆往北港朝天宫进香,北港朝天宫在清代每年被台南府居民迎至大天后宫供奉,并巡历城厢内外。

津台两地的妈祖文化伴随着津台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当前,妈祖文化逐渐成为两地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继2000年4月首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圆满举行以来,双方在交流的层面上不断升温,学术界和信徒之间交往的规模日益扩大,来津进行学术研讨、旅游和观光的台胞数量不断增加,在海峡两岸妈祖文化界产生的影响日益深化。

(作者单位:天津图书馆)

作者:方广岭

编辑:鲍家树赵昕

团结报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 2016-2022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