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15 19:25:50来源: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点击上方蓝字一键关注
本文审稿:薛世民,榆林市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
俗话说,“中午不睡,下午崩溃”。有些人无论再忙,中午都要睡上个十几二十分钟;但有的人却很少午睡,这样长期下来健康会有区别吗?
2020年11月,在央视新闻的一次访谈节目当中,钟南山院士就曾坦言道,对于他来说中午睡好就等于给身体加油。
钟南山院士表示,“午觉是一个很重要的加油站。我每天午休半小时,午休对一天的工作影响很大,特别是对下午的工作。我生活在广东,温度相对比较高,人容易疲倦,午睡一会儿,工作起来精力会好一些。现在已经有比较多的人坚持午睡,这是一个好习惯。”
因此,就算工作再忙,钟南山院士基本上都坚持晚上11:30睡觉,早上7:00起床。中午再休息半个小时,补足每天8小时。
我们身体内都有“午睡基因”
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发现,午睡是效率最高的睡眠,我们人体内都有午睡基因,午睡对降低痴呆、保护心脏都有好处。
2021年2月,美国麻省总医院的研究人员在《自然》子刊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研究发现,人类基因组中123个与白天午睡有关的区域。研究人员还表明午睡习惯与心脏代谢健康有关,不仅如此,许多与午睡有关的基因也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午睡是效率最高的睡眠!午睡作为自然睡眠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被越来越多的人舍弃、忽视甚至遗忘。实际上,午睡不仅可以弥补夜间失眠造成的影响,还能消除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烦躁感,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同时,午睡也是一种对人体保持清醒必不可少的生物节律。有研究表明,有规律的午睡与更好的认知功能以及更低的痴呆症发病风险相关。
睡午觉的好处实在太多了!
1.预防老年痴呆、思维更敏捷
2021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孙林教授和安徽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韩彩教授等人在《英国医学杂志》子刊GeneralPsychiatry杂志上在线发表的一篇研究表明,午睡能有效预防老年痴呆,并且有规律的午睡还可以提高思维敏捷性。
2.消除困乏,大脑记忆力更好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Mednick等2003年在《自然-神经科学》期刊发表了研究结论:白天小睡与夜间睡眠一样可以促进睡眠依赖的记忆。所以,睡午觉还可以帮助你增强记忆力,因为通过午睡不仅可以将碎片化的记忆形成具有网络结构的记忆,还能在睡眠过程中将信息从短期转化成长期记忆。
3.有助于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当然,普通人不需要研究证据就会有感觉,比如:午后眯一会儿可以改善心情,降低人体紧张度,尤其缓解压力的效果就像晚上睡了8个小时的整觉!心情也可能会舒畅很多。2010年一项刊发在《精神病学与临床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午睡后清醒期间,快乐、放松成分的量值显著升高。
4.午睡还可能提高免疫力
午睡提高免疫力的说法,目前还很难用证据去证明,但免疫力处于低下时期的患者,比如感冒、肺炎、腹泻、肿瘤化疗或放疗等疾病的患者很容易疲惫,而对于这类免疫力下降的人群,需要白天小睡来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5.减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2019年一项发表在《心脏》杂志在线版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偶尔午休(每周一到两次)的人与那些根本不午睡的人相比,中风/心力衰竭发生的风险几乎减少一半,降低了48%。
午睡还要睡对!
1.午睡不要睡得太久
睡午觉的时间非常重要,不能睡太久。一般认为中午1~2点以15分钟至1小时比较合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张骏副教授建议,睡午觉最好控制在20分钟左右。
2.午睡不要直接趴着睡
尽量不要直接趴在桌上睡午觉,长期这样的姿势睡觉会对身体产生一定危害。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肖毅表示,这样的睡眠姿势并不好,首先它不是一个舒服的姿势,这种姿势使颈部前倾,与颈椎的生理弯曲相反,时间长了就容易导致颈椎变形,颈部肌肉疲劳,引发颈椎病。
3.午睡时间不要睡太晚
常常还有这种现象,尤其是周末,中午很精神,下午四点多非常困,于是一觉睡到天快黑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张骏副教授表示,这样容易打乱生物钟,午觉睡得晚起得也晚,晚上自然睡得更晚。从而导致第二天白天精神也不好。
4.不要吃完午饭就午睡
有些人为了想多眯会儿,经常吃了中午饭就马上睡,这样是非常不科学、不健康的行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吴晞谈到,刚吃过午饭时,体内大量血液流向胃,大脑供氧明显下降,马上入睡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
闹花灯迎元宵
科技工作者之家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正月十五晚上
街头巷尾,红灯高挂
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
作为最重要的中华传统节日之一
今天怎么能少了福利呢?
惊喜尽在【菜单栏——元宵快乐】
精彩不容错过
来源:健康时报(ID:jksb2013)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本文有科普中国水印的图片均来自版权图库,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
支持我们请分享评论点赞在看☟☟☟
公众号ID:Science_China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中国科协官方微信国家科普平台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