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教育 文章内容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最强王者诞生!

发布时间:2022-02-19 12:52:28来源:麦可思研究

近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终于尘埃落定。

坐拥“双一流”高校的王者:京苏沪

从地域分布来看,北京(34所)拥有最多的“双一流”高校,江苏(16所)、上海(15所)分列二三位,这三个地方高教实力凸显,以绝对优势领跑。

本次共147所高校入围“双一流”建设高校,与第一轮相比,第二轮总体稳定,仅新增了山西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湘潭大学。

新增的7所高校中,5所来自东部地区,其中广东贡献了3所,成为最大赢家;江苏、上海各新增1所。此外,还有2所来自中部地区的山西、湖南。

具体到城市来看,147所高校分布于全国44座城市,北京(34所)、上海(15所)、南京(13所)、西安(7所)、广州(7所)、成都(7所)、武汉(7所)、天津(6所,因河北工业大学所在地为天津,故此处将该校计入天津)、长沙(4所)、哈尔滨(4所)成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最多的10个城市。

此次,南方科技大学作为新晋成员上榜,让一线城市深圳实现零的突破,迎来首所“双一流”高校。

15个新一线城市中,除东莞、佛山外,南京(13所)、西安(7所)、成都(7所)、武汉(7所)、天津(6所)、长沙(4所)、合肥(3所)、重庆(2所)、杭州(2所)、青岛(2所)、沈阳(2所)、苏州(1所)、郑州(1所)等13个新一线城市共有57所“双一流”,加上北上广深的57所,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共114所)坐拥的优质高教资源丰富度可见一斑。

注:

新一线城市:《第一财经周刊》于2013年首次提出“新一线城市”概念,依据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每年评出15座新一线城市。2020年评出的15座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

“双一流”建设学科:中西部进步大

从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学科来看,除了清华、北大暂未披露相关数据外,本轮共有433个建设学科上榜。

学科数量排名前10的省份包括:北京(91个)、上海(64个)、江苏(48个)、湖北(32个)、浙江(23个)、广东(21个)、陕西(20个)、湖南(15个)、四川(14个)、天津(14个)。

在新增建设学科数量上,上海新增最多(7个);其次为江苏,新增5个;湖北、浙江、广东、陕西、湖南各增加3个;天津、山东、辽宁、山西各增加2个;吉林、黑龙江、福建、重庆各增加1个。

从更大的范围看,中西部新增12个一流建设学科,进步明显。经过五年的建设发展,国家对中西部的支持终见成效。下一步,国家将实施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全面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学科建设方面,还将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

具体再看高校的情况,学科数量排名靠前的高校包括:浙江大学(21个)、复旦大学(20个)、上海交通大学(18个)、南京大学(16个)、中国人民大学(14个)、北京师范大学(12个)、东南大学(12个)、武汉大学(11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1个)、中山大学(11个)等。

其中,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成为本轮新增一流建设学科最多的高校,均增加3个。

山东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各新增2个一流建设学科,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等25所高校各新增1个。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大学作为“双一流”新晋校,哲学、物理学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可谓后劲十足。

梳理发现,坚持学科建设特色发展是众多高校成功晋级的秘诀。

建校仅9年的上海科技大学遵循“小而精”和“特色化”的学科建设思路,瞄准科技前沿,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功能材料、生物大分子材料、拓扑量子材料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据悉,新阶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将在能源、信息、健康等领域做出更大贡献。

“双一流”新增高校广州医科大学也以优势、特色学科为抓手,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临床医学学科在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在ESI排名位居全球前1%,拥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等优势平台。

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紧紧抓住“南繁”“热带”特色,全力推进作物学一流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在第二轮五年建设周期中,“双一流”建设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而以学科为基础,引导高校切实把精力和重心聚焦有关领域、方向的创新与实质突破上,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

未来,“‘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坚持学科有选择性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要把一流和特色学科做强,以此带动、辐射和影响其他学科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具体来说,要把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做强,把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做精,把新兴交叉融合的学科做实,不断强化学科高点,培育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增长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为高校接下来的发展给出了建议。

本期责编|麦可思丁楠

我们的视频号上线啦~

快戳↓

关注我们

观看更多视频

往期推荐

01

声明:欢迎转载和分享,转载请注明来自“麦可思研究”。获取白名单或建立长期合作请联系编辑部(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

© 2016-2022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