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1 22:32:24来源:医脉通精神科
双相障碍的诊断很有难度。除了漏诊及诊断延迟,双相障碍的过度诊断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尤其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及症状缺乏特异性(如以「心境不稳」为主诉)的患者。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MarsalSanches博士于CurrentPsychiatry撰文,就如何避免过度诊断双相障碍给出了以下四条建议:
不仅看症状,还要看时长及内在联系
短暂的躁狂/轻躁狂表现并不少见,很多人都有过似是而非的体验;加之患者在回忆及表述时容易出现偏差,有可能对诊断造成误导。
针对躁狂及轻躁狂,有效的筛查问题可以是:「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连着好几天,整个人特别高兴,特别生气,或者感觉幸福到了极点?」「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连着好几天,不怎么需要睡觉,但仍然很精神,状态特别好?」多加一个关于时长的门槛,信息的准确度即有望大幅提升。
此外,如果患者报告的是易激惹,而不是典型的心境高涨,医生则需要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内容。例如,对于躁狂患者而言,易激惹通常源于缺乏耐心,而缺乏耐心常继发于夸大观念、精力增加、思维进程加速等;然而,对于其他疾病患者而言,易激惹则可能出于其他原因。顺着线索挖症状,并形成一个有效的症状网络,有助于避免似是而非的心境症状对诊断的误导。
遇到模棱两可的表述,多问两句
筛查躁狂及轻躁狂症状时,如果患者提到了一些缺乏特异性的词汇,如「情绪不稳定」,医生不宜根据表面意思直接下结论,而应让患者进一步加以描述,如具体是怎样的「不稳定」。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如果患者长期表现为快速的情绪波动,则需要高度小心——这种情况更多地由外界环境因素诱发,其实更多见于人格障碍患者,有必要与真正的心境双极性所带来的持续性心境波动相鉴别。
同理,当眼前的患者描述自己「想法多」「思维速度快」时,如果医生此前刚好已经捕捉到了其他疑似躁狂/轻躁狂的症状,则很容易自动将其照单全收归为一堆,用于凑够诊断条目:「你看,我一上来就觉得是躁狂/轻躁狂」。然而事实上,焦虑患者也经常报告类似的非特异性症状,需要冷静地加以鉴别。
过度消费既是线索,也可能是陷阱
过度购物及挥霍被视为经典的躁狂/轻躁狂行为症状,媒体也经常报道以大量花钱为突出表现的双相障碍病例。
然而,在将此类表现视为双相障碍症状之前,需要澄清患者基线时的消费情况。长期持续存在的与购物相关的先占观念可见于其他精神障碍,如强迫性购物;尽管并不多见,也需加以考虑。
活动不仅要「多」,还要有「目标导向」
这是发现真正躁狂/轻躁狂的好方法。相比于内在的心境,外在的行为更容易被观察到,较少出现回忆上的偏差,也更容易与其他精神障碍相鉴别。焦虑及激越性抑郁患者也可能报告精神运动水平的升高,但这些患者更多地表现为非建设性的坐立不安或来回踱步,而非目标导向活动的增加。
此外,如果疑问尚存,在得到更多信息之前建议先给出一个临时性的诊断,一方面可以避免操之过急导致误诊,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治疗起到指导作用,如尽量避免单药使用转躁风险高的抗抑郁药。
文献索引:SanchesM.Bipolardisorder:Howtoavoidoverdiagnosis.CurrentPsychiatry.2018June;17(6):29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及检索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