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生活 文章内容

不买房怎么了?北漂10年,28㎡胡同小屋比啥都香!

发布时间:2022-02-22 15:14:33来源:烩设计

本文已获授权,内容转载自好好住(ID:niceliving)

去尹夕远家那天,北京正值寒冬,树掉光了叶子,行人三三两,萧瑟难免。

他的家,藏在二环里的胡同深处。没什么特别的门脸儿,与周围低矮的平房无异。我站在门口,再三确认无误,最终敲响了门。

门打开,还没来得及寒暄,我就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占地面积28㎡的小房子,别有洞天。仿佛热带雨林,与门外的景致截然不同。

北漂10年的他,为什么主动选择「不便」,坚持租住在无厨房无厕所的28㎡胡同小屋?空间明明有限,为啥还要塞进50多种植物?身为《人物》摄影记者,出差频率超高,怎么维护好满是植物的家?

还没聊天,我已经有无数问题想要问他了。

在充满不便的胡同里,

过最自在的生活。

与大多数城里孩子不同,生长在天津的尹夕远,打小就生活在老洋楼里。

在他的居住记忆中,没有崭新的装潢,没有高高的楼房,也没有封闭的社区。有的只是吱吱嘎嘎作响的旧地板,熟稔热络的邻里关系,推门即世界的生活体验。

·儿时的尹夕远

他说,那时夏天要批发冰棍,冬天要囤积大白菜和蜂窝煤,巷子里经常有收废品和磨剪子磨刀的叫卖声。房子即便老旧也有很多不便,但住在那里的快乐,确实是楼房无法给予的。

·尹夕远拍摄的故乡天津

因为不愿与旧时的居住方式切割,来到北京工作的尹夕远,自然而然将「胡同」视为他租房的最佳选择。

于是最初找中介看房时,他就明确了自己的租房需求:①胡同平房最好是loft格局,动静区域有分割;②位置最好围绕雍和宫与张自忠路一带;③采光尽可能好;④不要带厕所,也不要带厨房。

·小猫皮蛋在客厅

「无厕所没厨房」明明是胡同房子最令人诟病的bug,怎么在他这反倒成了优点?

尹夕远解释说:胡同里的房子普遍只有那么大,我不想再去挤压有限的生活空间。我不太会做饭,那出去吃就好。至于去屋外上厕所,对我来说是出门透气,而不是麻烦。

·尹夕远:胡同里的厕所,冬天用棉门帘,到了春天要换塑料帘,喜欢看阳光穿过帘子的样子。(可滑动)

在别人认为的不便里,尹夕远开始了自在的生活。

无论是上空呼啦啦飞过的鸟儿、嗡嗡响起的鸽哨,还是巷子里熟悉的早餐铺和小酒馆,在不悬浮的胡同生活里,尹夕远确实抓住了喧嚣城市里的一些真实。

·入住前vs入住后

28㎡的胡同平房,

装下他对生活的所有热诚。

今年,是尹夕远在胡同小屋居住的第6年。一改之前的空荡与简陋,这里已经四处充满着他的样子。

推门而入,就是集各种功能为一体的客厅。作为整个家唯一的公区,这里空间极度有限,却塞下了一整片天地。

·为了节省空间,整体储物都向垂直空间发展,靠隔板系统收纳泡茶器具与手冲设备。

正对面的书架,是一位人大教授淘汰的办公文件柜。尹夕远把它收进家里,上面堆放喝完的酒瓶,格子内收纳书籍和喝水的器皿。

客厅的右边放了两把宜家的波昂椅,一把是朋友闲置的,另一把是为了配对花20元淘来的二手货。

中间的小茶几已经被书堆占据。书是这个家不可忽略的元素,随处可见,也随手可拿。

·小猫末末正在阳光下晒太阳

客厅左侧,是尹夕远的工作台。他将一面墙钉满了软木板,看过的话剧、拍过的照片和旅行留下的票根都可以统统上墙。

在这个没有传统客厅的家里,看电影和修片,都靠台式机解决就好。

在家里大肆养植物,是从2020年年末开始。

尹夕远回忆:「2020年12月,我打球把韧带打断了。因为受伤,又有疫情的影响,完全就是在家休养的状态。」

就是那段无所事事的空档,让他对植物彻底着迷。陆陆续续把绿色往家里搬,每天花两个小时打理,愣是在北京的冬天,把家弄出一片热带的生机。

为了让占地不过2㎡的植物茁壮生长,他在屋子里加装了排风扇、6盏光照灯和2台无雾加湿器。

「想要让这些植物在适宜的环境里生长,靠北京的气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能让温度降低到20℃以下,也得让湿度保持在60%以上」,尹夕远说。

28㎡的小屋,装进了他对生活的所有热忱。

如都筑响一在《东京风格》里记录的那些家一样,尹夕远不信房子越大越好的魔咒,比起为高昂的房贷奔忙,他更愿意租住在自己的胡同小屋,不占有不捆绑,被喜爱的事物包围,过一种不必追赶时代的生活。

·为了让猫猫更好玩耍和休息,尹夕远把楼梯全部用地毯包裹起来。二楼空间和层高都极度有限,只有一张简单的床,睡觉的时候才会上楼。

万物皆可云的时代,

更要去抓住一些真实。

在北京,尹夕远的家,也是朋友们的客厅。住在鼓楼一带的朋友,都知道这么一个去处。

曾经,他在上一个胡同住处,还建了个微信群叫「尹老师party群」。不管你是996打工人,还是自由职业,只要天色暗下来,这里就是聚会的中心。大家在这闲聊游戏,时不时还会设置话题,像沙龙一样,随意畅谈。

·尹夕远租住的第一个家和现在的家,风格一致,大件的家具都没有发生变动。

项飙所说的「附近的消失」,在这里仿佛失效了。在尹夕远看来,儿时那种开放式社区的氛围并未走远,搬入胡同,反而将北京的人情味聚拢了起来。

他说,平时出差,打个电话就会有朋友来帮忙喂猫。没事我也帮附近朋友收收快递,下馆子也能轻松约到人。大家都知道我的钥匙放在什么位置,谁要来直接进就好。

·北京雪夜,朋友给尹夕远拍的照片

一次,他腿部受伤做手术,一通电话,做胡同中介的老朋友就给他买好拐杖送了过去。

胡同好像隔绝了一部分大城市惯有的冷漠和分生。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之中,「掉队」的胡同,反而让尹夕远找到了更好的位置。

·养伤结束后,朋友还给他办了一场复出球赛。

他说,「我很反感现在总说的云社交、云吸猫,好像非得“云”,才能跟上时代。出于疫情安全考虑的“云”,没问题。但可以线下做的事,我还是希望可以让它真实发生。」

·和朋友们一起天台烧烤、露营蹦迪。

喜欢猫,就把捡来的猫儿养得健康体壮。喜欢社交,就让朋友来自己家串门儿,或是走出去,去社区的咖啡厅、去朋友的小酒馆、去夜晚的什刹海、去朋友家的胡同天台。

不会做饭的他,也极少点外卖。与其靠线上解决,不如到附近的餐馆去。他说,「走出门」不仅更环保,也能获得更多与真实联结。

与大多数具有现代属性的年轻人不同,在时代快车呼啸而过的时候,尹夕远的身上仍保有一部分老套的、传统的、不合时宜的生活方式。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尹夕远的家>>

记录,

是抵抗时间的方式。

这份对「真实」的执着,或许也与尹夕远的职业身份有关。作为媒体摄影记者,与真实的人事打交道、凝视并记录是他日常工作的重要一环。

在《人物》杂志工作的时间里,他拍过许多顶流明星,拍过许多人文学者,也拍过许多不平凡的普通人。时至今日,最让他难忘的拍摄,仍是2020年的武汉。

那是疫情最严峻的时期,尹夕远主动向主编申请奔赴武汉。在武汉70多天里,他抵达城市的最深处,按下了10518次快门,不仅记录了武汉的街头,也记录了许多天使般的志愿者和医护人员。

离开武汉前几天,他在朋友圈里写:记录,也许是对抗时间的方法吧。

我问他,你不怕危险吗?

他答,再危险也要去,或者说,正是因为危险我才更应该去。

今年,是尹夕远成为摄影记者的第9年。

作为一个不断向外延伸的人,他骨子里的性格与这份职业的内核是一致的——走出去,去到更广阔更未知的世界,去求索、去记录、去拥抱不可复制的真实。

疫情来临前,尹夕远每年都会出国旅行。他是PADI认证潜水员,如今已经尝过三个大洋的海水。

在旅行这件事上,他也从不因「不便」而妥协。去开罗,他可以探访没人敢去的死人城;为了找到好的潜水地,他也不怕麻烦,愿意花时间多地辗转。

·聊起他在达拉湾群岛的一次潜水经历,他说:那天能见度很低,就在我以为没什么收获的时候,一大群鱼群在我上空盘旋,阳光穿过海水洒下来,鱼群游动,好像置身于一片光芒之中。

在他看来,人生的奇遇不太会发生在便利和稳定之中。总要绕一些远路,才会看到更壮丽的景色。也总要冒一些险,才知道自己有多少可能。

而那间28㎡的小屋,正是承载他每一次出发的起点。小小的空间,足以撬动他去探索无穷的世界。

好好住编辑部|策划

哆啦|编辑

尹夕远、哆啦|图片

三月好课分享:

© 2016-2022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