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6 07:42:13来源:品读诗词歌赋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夜晚,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在逃亡路上因怀疑吕伯奢一家要谋害自己,他先下手为强,动手杀害了连同吕伯奢在内的一家九口人,并留下了这句震惊世人的千古名言。
至此曹操不仅失去了一路上与他共生死的陈宫的信任,也为自己背上了残暴不仁的千古骂名。曹操奸雄之名在历史上如雷贯耳,尽管后世有学者对曹操的评价有分歧争议,但占据主流的评价还是经典的一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作为那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他的才能毋庸置疑是常人无法比拟的。曹操不仅雄才大略、纵横捭阖,而且才华横溢、感情充沛。他大力提倡文学,自己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很高。《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词我们至今都耳熟能详。这些诗词不仅抒发了曹操的政治抱负,更是向世人展现了自己对求贤若渴的内心。
除了为后世留下经典的诗歌以外,曹操还独创了一个成语,如今老人常挂在嘴边。
建安七年,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刘备后,驻军在自己的故乡沛国谯县。为抚恤阵亡将士的家属们,曹操写了一篇名为《军谯令》的军令,来为将士立庙。《三国志·魏志》中记载了曹操的这道命令,内容如下:
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
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翻译成今天的话来讲是说:我发动起义的目的是为天下铲除暴乱。可如今我故乡的人民几乎死光了,我在国境中走了一整天,竟然没看到一个熟人,这种情形真叫人悲痛伤怀。我发动义兵以来,牺牲的将士如果没有后人,就让他们的亲戚作为后嗣吧。
授予他们田地,官府给他们配备耕牛,建立学校,派老师来教育他们。为活下来的将士们立庙,使其能够在祠庙中祭祀他们自己的祖先。倘若这些牺牲的将士们灵魂在天上得到告慰,我死后也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这篇令文虽只有八十七个字,却有着鲜明的时代内容。军阀混战不断,人民生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千千万万的将士惨烈牺牲,无辜的平民百姓死于战争。虽是一篇战令文,但曹操没有以高姿态冷眼旁观,而是站在了百姓的角度去看待战争。文中饱含了曹操对人民深受灾难的同情,对战亡将士哀悼,对家属的抚恤,可谓是字字血泪,饱含真情。
文中曹操独创了一个成语“百年之后”,意思是逝世之后。古代对“死”这个话题是十分避讳的,皇帝去世了要说“驾崩”,和尚去世了要说“圆寂”,士大夫及一些有地位的人去世了要说“卒”。平民百姓也忌讳说这个字,该用什么代替呢?曹操给了一个完美的词语“百年之后”。
要知道古代医疗条件很差,再加上炮火连天的战争,一般人的寿命也只有三十至五十岁左右,民间还有一句俗语叫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普通人能活到七十岁就已经很罕见了,而曹操在这里用百年之后来形容死亡,无疑是祈愿长寿的说法。
“百年之后”这个词既有尊者的气派,又不失亲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相比于直白的“死”字,这个词语更容易让人们接受。
直至今天,老人们在聊天时更多情况下也会用“百年之后”这个词,委婉含蓄,聊天的双方都能接受。
由此可见说话也是一门艺术,换一种方式说话,两个人的心情就会截然不同。在批评的话中带有赞扬,训诫的话中带有抚慰,命令的话中带有扶掖,如果能够做到如此诚恳的心境讲话,一定会到处有人缘。
换种方式说话,事件可能就会扭转乾坤。余生,愿你我都能成为“会说话”的人。
投稿信箱:1871084747@qq.com
—后台回复“早安”,每天收获新惊喜—
让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