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0 07:07:57来源:历史教师王汉周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明朝那些事儿讲的历史是真的吗|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来源朝文社(lishi777)
01
晚清动辄割地赔款,财政也常困难,
于是每到缺钱就卖官,“捐官”的生意年年红火。
以《清俾类钞》记载:
浙江山阴县百姓蒋渊如也动了心思,想买个知县当当。
但这位心比天高的蒋渊如,囊中却是空空,
倾家荡产也凑不够买官的钱。
蒋渊如灵机一动:没钱?可以“融资”嘛。
这事都能融资?
蒋渊如拉来好友唐文卿等四人,
五个狐朋狗友先凑够了钱,
然后歃血为盟:
出钱最多的蒋渊如担任县令,出钱第二多的唐文卿做刑名师爷。
其他人以此类推,组建起“捞钱先团队”。
在成功花钱买到一县官职位后,
这五人从此密切配合,三年里狠刮猛捞,三年后因贪污落马。
可经过一番上下打点,竟只落得罢官了事,
得意洋洋带着贪来的钱财回家。
其钱财总数多达六十万两白银。
成功实现暴富。
如此“融资”奇迹,生动展现了清朝基层吏治的乌烟瘴气。
02
为什么蒋渊如之流,宁可倾家荡产也要凑钱买个七品县官?
那就得算算:
看上去“芝麻绿豆大”的清朝县官,究竟有多赚钱。
这事儿,清朝御史谢家玉,就仔细算过经济账:
且不论清朝县官们的各种“搂财”妙招,
就说最基本的农业赋税,其中的油水都是多多。
以南昌县为例,南昌县每年的土地赋税,有近五万两。
按照清朝官场潜规则,知县可拿走其中的一万两千两。
另外南昌县每年的稻谷税,知县也可以按“潜规则”从中榨取白银一万八千两。
放在晚清年间,只拿这些“灰色收入”的知县,绝对是当时官场上的良心人物。
换句话说,在清末做个“良心”知县,每年灰色收入也多达三万两(清朝知县俸禄的十五倍之多)。
看这数字,就可知晚清百姓之苦。
03
影视剧里塑造清末贪官,大都是又懒又笨的模样。
但清末学者陈康祺,在其代表作《郎潜纪闻》里,大声替清朝官员“喊冤”:
清朝官员真要“又懒又笨”,老百姓就得敲锣打鼓喽。
以陈康祺的说法,
知府知县这一级的官员,最好是“幸不甚知”。
为何说笨了好?
因为这些官员一旦多了心眼,一定会“劫富民,噬弱户,索土产,兴陋规”,非要把地皮刮三尺不可。
至于巡抚巡道们呢?
那更盼他们不但要笨,更要懒,最好安心呆在衙门里别出巡。
只要他们出巡,别管打什么名义,也必然“折夫马,斥供张,勤馈赆”,这更是玩命的盘剥,
后果都是“仍苦百姓耳”。
04
清朝开国后的重要反贪制度,就是沿袭明朝的御史制度。
清朝御史有“风闻言事”权力,专门负责揭发腐败现象。
哪怕揭发现象查无实据,也绝不追究御史责任。
如此特殊制度,叫御史们一度是反腐的利剑。
直到清末时,还出了谢家玉这样的良心人物。
但也就是专打腐败的“风闻言事”权力,也被清末堕落的御史们发展成了一门生意:卖奏折生意。
这个怎么卖?
清朝学者欧阳昱《见闻琐录》里记载:
鸦片战争前,大清也很腐败,但还没有“卖奏折”这个奇葩生意。
到了同治光绪年间,这生意却突然火了:
御史们查到贪污腐败的猛料,写好奏折后却不忙上奏,先跟“揭发对象”谈价钱。
收了钱就压下猛料。
光绪年间更进一步,趁着朝中官僚们互相倾轧,御史们也纷纷跟风,拿着充满猛料的“奏折”,跟各位重臣谈价,价码也是水涨船高:
“数千金、数百金、数十金不等”。
在火热交易中,越发“腐”到没救。
05
清末出名的腐败类型,就是司法腐败。
《清俾类钞》里记载了清朝官员另一种简单粗暴的“司法腐败”方式:做奇葩司法判决。
清朝光绪年间,枣强县的一位方知县。
这位方知县到任后,素来以清正廉洁不收钱示人。
但当地一个寡妇,为了争财产与小叔子打官司。
方知县一听财产有上千金,立刻摆出嘘寒问暖模样。
苦口婆心劝寡妇改嫁,并拍胸脯保证小叔子不会抢她财产。
待到寡妇真嫁人了,方知县却顺手牵羊,把寡妇家的千金财产搂进自己腰包。
还振振有词解释:既然你都嫁人了,财产也该入官库嘛。
你看,我没把财产给你小叔子啊。
更奇葩的,是方知县办的另一起盗窃案:
有户人家抓了小偷,扭送到县衙来。
本该依法严惩小偷的方知县,却劝受害者要宽容小偷,还要把小偷带到自己家里感化教育。
结果有恃无恐的小偷,在受害者家里胡作非为,吓得受害者受不了,只好给方知县送了一大笔钱。
方知县这才心满意足的把小偷轰走了。
效果也十分轰动——
从此以后,枣强县只要发生盗窃案,老百姓都不敢报案。
06
说起大清朝的落后,后人常狠踩的一条,就是清王朝的愚昧封闭。
但一部在大清朝畅销数十年的禁书,却表示严重不服:《大清缙绅全书》。
《大清缙绅全书》,原名《大清爵秩全览》,
是清朝光绪初年时,北京海王村一家山西人开的宝名堂书店刻印的图书。
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汇集了大清朝当时各级高官的职务履历。
当时出版没多久,就被清王朝下令查封。
但“宝名堂”老板一顿花钱疏通,
竟改成《大清缙绅全书》后,继续堂而皇之出版。
理论上说,这部书就是些枯燥的人物官职介绍,本该无人问津,谁知一上市,就创造了销售奇迹。
几乎是每次上架,都转眼间被抢购一空。
还有人买了后转手叫卖,黑市上的价格一度疯涨十倍。
而后,宝名堂又趁热打铁,推出了连载版,每年春夏秋冬季各更新一册。
汇集大清朝各级文武官员的最新履历和职务变动,还添加了各要害部分官员的性格脾气喜好。
如此一来更火爆,清朝大小官员人手一册。
有些官员每季追着买,一追就是十多年,比粉丝追剧还执着。
于是一年火过一年,直到辛亥革命一声炮响,积重难返的大清朝,在腐败里无声的灭亡。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俾类钞》《郎潜纪闻》《见闻琐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