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4 14:45:28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这种偏好年轻人的倾向,在追求创新和效率的互联网大厂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好几家互联网巨头员工的平均年龄都低于30岁,这让人好奇,35+的职员去哪了?“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如何面对35岁门槛。
本文首发于南周知道
文/陈子非
近日,有人提议,逐步放开公务员录用“35岁门槛”,进而要求整个社会(企业)取消对招聘者年龄的硬性设限,帮助再就业人群打破35岁年龄限制。这个建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相关话题立即登上微博热搜第一位。
不必讳言,如今的求职市场的确存在“35岁门槛”。
《公务员录用规定》对报考公务员资格条件有明确规定,“年龄为十八周岁以上,三十五周岁以下”。资格条款还规定了,年龄、学历项所列条件,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适当调整。也即,允许一些岗位根据实际需要对年龄要求有所放宽。不过,35岁还是绝大多数岗位的招录门槛。
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企业在招聘时,亦对应聘者的年龄进行限制。此前,有学者对上海和成都的招聘广告(30万份)进行调查,发现上海八成以上的职位都要求应聘者年龄在35岁以下,而在成都该比例也接近七成。
35岁,人正壮年,上有老、下有小,也是用钱的关键时刻,结果却发现就业市场的大门已经对自己关闭了,着实是有些残酷。所以,每每网上出现关于“35岁门槛”的讨论,绝大多数网友都呼吁取消年龄限制。那么,“35岁门槛”该打破吗?
35岁,的确是个“门槛”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35岁的确存在一个“门槛”。
发展心理学将成年划分为三个时期:成年早期20-40岁,成年中期40-60岁,成年晚期60岁以上。在成年早期,人的心理不断成熟,智力水平不断上升,一般也是创造力迸发的时候;35岁处于成年早期的转折点,创造力有可能从“极盛”慢慢地走下坡路。进入成年中期后,这条下降曲线也会时间推移愈发陡峭。
一些学者的研究,也大致上佐证了这一点。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科学团队的研究表明,人的生命周期存在34岁、60岁以及70岁三个衰老明显的转折点,其中34岁是第一个也是与职场最相关、最有意义的转折点。
职员在经历10年左右的工作后,因为职场身份和家庭身份的转变,体力、精力、工作热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很可能会进入一个职场倦怠期。
在家庭社会身份上,35岁的确是很多人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们往往在这个区间成为别人的丈夫/妻子,成为孩子的爸爸/妈妈。这意味着他们可能需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注到家庭生活中。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企业在进行人才选拔时,会从功利主义视角出发,优先选择刚毕业的年轻人。企业认为年轻人精力更旺盛、学习能力更强、工作干劲更足,用人成本还更低,有助于提升企业运转的效率;与此同时,年轻人也不像中年人那样有太多的“杂务”缠身,可以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
这种偏好年轻人的倾向,在追求创新和效率的互联网大厂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好几家互联网巨头员工的平均年龄都低于30岁。《互联网人才流动报告2020》显示,19家互联网头部企业的人才平均年龄为29.6岁。其中字节跳动和拼多多的人才平均年龄仅为27岁。
美国调查机构PayScale显示,美国18家规模最大的科技公司员工年龄中位数也在30岁以下,Facebook和LinkedIn则只有29岁。这不禁让人好奇,35+的职员去哪了?
(视觉中国/图)
“35岁门槛”过时了
有可能是被优化了。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当你25岁和35岁的人做同样的事时,你是“人力资源”;当你35岁和25岁的人做同样的事时,你是“人力成本”。
诚如学者朱国玮所言:“中国长期以来的人口红利,让企业用工习惯了‘掐尖’的用人方式和超时超量的工作强度,但‘35岁职场荣枯线’实际折射了单位用人理念的误区,即注重劳动力‘便宜、好用’,而忽视产业转型升级背后所需要的人力支撑、资源经验储备。这样的用人导向,很容易陷入产业、用工‘内卷’恶性循环。”
对于人力资源来说,便宜好用是一方面,但经验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用完即弃”也是严重缺乏人文关怀的行为,不仅容易加剧员工的焦虑,也很难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忠诚度,继而影响人才创造力的发挥。
在十多年前,受教育水平并不那么高,年轻人入职的年龄也普遍较低。可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升,职工的入职年龄在不断增长。“35岁门槛”在过去或许是合理的,但在当下就愈发显得“过时”。
2011年,我国社会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到2021年,已经提高到10.9年,“十四五”时期还将继续提高至11.3年。一个人假若读到博士毕业,基本都已经30岁了,如若再读个博士后可能都35岁了。求职市场仍沿用十多前的“35岁门槛”,就等于把那些受过最多教育的人拦在门外了。
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劳动力结构也在发生变化,1985-2018年间,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从32.23岁上升到38.39岁,其中城镇38.37岁,农村38.42岁。这意味着,35岁的限制标准已远低于社会的平均年龄了。
延迟退休已是大势所趋,年轻劳动力不可避免地减少,35岁+的求职者将成为很重要的求职主体。“35岁门槛”已滞后于时代发展需求。
(视觉中国/图)
可以有“门槛”
但需更优化
求职招聘中可以存在“门槛”(比如年龄的、学历的、专业的),完全取消招聘“门槛”既不现实,也会给人才选拔带来更多的干扰。但是,有必要对于“35岁门槛”进行优化。
一方面,全社会要普遍性放开35岁的限制,像渐进式延迟退休一样,把“门槛”不断往后移,譬如将“35岁门槛”调整为“40岁门槛”。这一点,一些省份的公务员考试已经在放宽了,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的报考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
另一方面,要畅通35岁+员工的求职渠道,让真正的人才获得施展才能的舞台。
求职市场上的35+人员,绝非都是因为能力不足被“淘汰”的,他们当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有着丰富的经验、不俗的能力,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需要重新求职。对于这部分年龄偏大、有经验、有拼劲、懂技术的优秀人才,年龄门槛应允许适当放低。
对于个体而言,也不必过于焦虑。
去年12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16-24岁人口为14.3%,25-59岁人口为4.4%。35岁+危机当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在互联网上的庞大声量却令人产生一种错觉:35岁+的天要塌了。舆论讨论甚嚣尘上,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那么严峻,35+人群的失业率并没那么高。
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年龄阶段,都应该有积极的心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有闯劲和干劲。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员工已经超过35岁了,在原来单位从事的还是可以随时被替换的工作,工作能力没有明显提升,也没真正攒下什么有价值的经验,那么他被单位淘汰,并不能怪到年龄头上;他在求职应聘中碰到钉子,也不能怪到招聘的年龄门槛上。
至于年轻人,年轻的确是资本,可如果工作态度好高骛远、心猿意马、懒惰麻木,那么你再年轻,求职之路也会处处有“门槛”。
总的来说,作为过去时代的产物,“35岁门槛”可以优化了。年龄是一道客观“门槛”,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则是主观的“门槛”,能力越强门槛越低。我们需要更友好的求职环境,也需要确保自己有一个良好的竞争状态。
▼
相关文章推荐
想当年,迷信星座的后遗症是:“XX狗都不谈”,如今,崇尚MBTI的后遗症是“非XX人格不约”。MBTI创造了一种新式社交时尚,它已经升级为这届年轻人的恋爱避雷针和社交通行证。
↓点击阅读↓
·南周知道出品·
·未经授权不可转载·
·但是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