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红色故事 | 延安时期劳动英雄赵占魁

发布时间:2020-07-01 02:33:04来源:思想者之家NWU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共和国是红色的,

不能淡化这个颜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号召全社会铭记英雄,崇尚英雄,

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文化。

思想者之家以这些英雄的感人事迹为主要内容,

通过故事形式再现一场著名的战斗,

或重温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或讲述革命者与敌人的英勇斗争,

或展现一位战士与亲人的浓浓深情。

期我们为您讲述劳动英雄赵占魁的故事。

让我们从红色故事中

汲取智慧、营养和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02

“钢铁英雄”赵占魁

人物简介

赵占魁,男,原陕甘宁边区农具厂工人,被毛主席称为中国式的“斯达汉诺夫”,1950年全国劳模。他在高温炉旁作业,无任何防护措施,每天早出晚归,钻研技术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建立新的劳动态度、提高生产率为内容的“赵占魁运动”。他先后被授予“特等劳动英雄”等称号。

1943年11月26日,

陕甘宁边区隆重召开劳动模范表彰大会。

赵占魁的画像与毛泽东、

朱德及其他模范的画像,

被一同挂在大会主席台的帷幕上。

赵占魁,

毛泽东称之为“中国式的斯达汉诺夫”,

并题词“钢铁英雄”。

一名普通的工人为何能有如此荣耀?

怀着对英雄的崇敬,

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火热的历史,

用心体味艰苦岁月里理想信念点燃的熊熊火炬。

“炼火”英雄

农民出身的赵占魁12岁就开始受苦干活,

先后在太原铜元厂提炼部、太原兵工厂、

同蒲路介休车站修理厂做苦工。

1938年初,

同蒲铁路被日军占领,赵占魁夫妻离散,

最后流亡到西安,随后转展来到延安。

在延安,赵占魁被分配到

陕甘宁边区农具厂当翻砂工、翻砂股股长。

化铁是一项既艰苦又重要的工作,

整个过程不能间断。

特别是在夏天,头顶着炙热的太阳,

身穿着厚厚的棉衣,站在2000多度的熔炉旁,

汗水不停地往下滴。

别人是一面吃饭一面看炉,

可赵占魁却连饭也顾不得吃,

一干就是12小时以上,

一天下来,棉衣被汗湿透结成厚厚的白碱。

在《解放日报》上,

鲜活地记录着赵占魁在工厂劳动的情景。

在沉默里用手紧拿着铁钳,吃力地站在高凳子上,从炉口向炉内望着,用钳子把堆积着的铁块一块块地铺平,放进火苗里;突然,一阵风吹过来。烟火猛烈地扑向他的脸,他连忙向后仰了一下,被迫跳下凳子,铁钳沉重地落在熔炉的长柄上,发出铿锵的声响。他半晌才睁开眼睛,稍微喘息了一下,汗也不擦,又匆忙地搬开通风筒,弯着腰,从气门里用铁棍往外拨弄着被烧红了的渣滓……

“赵占魁高烧头晕了一个星期,

病得不能起床,只好让学徒工李友贵看炉。

然而,技艺不精的李友贵加铁过多,

炉里化成了一个四百来斤的铁疙瘩,

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赵占魁一听,立马从床上挣扎着起来,

拄着一根棍子来到镕铁炉旁。

站立不住,他就坐在地上,

整整看了一天炉子,终于把那天的任务完成了。

1939年春,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

抗大缺少生产工具,

赵占魁马上提出自己开炉打造。

于是,他立即召集工人,

垒起3个炉子,仅半月的时间,

就打出了200把镢头、300把锄头。“

1940年4月,赵占魁帮助别人试验弹花机时,

不小心把一个指头轧坏了,

轧碎了两块碎骨头。

大家劝他休息,他却不肯,

把手包上后,用另一只手继续工作。”

对比过去20多年做牛做马的日子,

赵占魁觉得这里才是他真正的家。

不能上前线是赵占魁的遗憾,

他总是用自己的办法为前线战士出力。

受伤住院期间,赵占魁收到了1.5万元慰问金,

这些钱他一分未留,全部捐献给了前方战士,

并把自己积存的5000元和两双鞋子、

两条毛巾、10块肥皂,全捐献出来。

在赵占魁的带动下,工厂的劳军捐献多达16万元。

中国的“斯达汉诺夫”

“在边区政府,赵占魁不仅是一个劳动英雄、

技术能手、节约模范,

也是一个团结和学习的标兵、

工人的一面旗帜。”

叶晓东说,赵占魁的事迹多次被《解放日报》采访报道,“边区工人的旗帜赵占魁”“赵占魁同志”“赵占魁订出条件向各工厂工友挑战”……让赵占魁成为边区家喻户晓的人物。

1942年初,

胡宗南向陕甘宁根据地发动进攻,

情况万分紧急。

军委命令兵工厂要在短期内造出十万颗手榴弹,

以应御敌之需。

紧急时刻,工人却在少数人的煽动下闹起事来,

要求减轻生产任务,提高生活待遇

中央立即派人赴厂调查处理,

在向工人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

调查人员发现,

赵占魁用革命者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厂和任务,

表现出很高的政治觉悟,

决定对其予以嘉奖。

当嘉奖的消息在报上发表后,

毛泽东主席立即指示说:

平时我听你们说要找‘斯达汉诺夫’,

赵占魁同志就是中国式的‘斯达汉诺夫’,

(斯达汉诺夫是苏联采煤工人,

1935年他以冲天的劳动热情,

在6小时一班的工作时间内采煤102吨,

创造了世界纪录,

成为全苏联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你们把他的优点总结起来,

树立标兵,推广到各工厂、各生产单位去。”

“赵占魁运动”

在陕甘宁边区公营工厂中普遍开展起来,

运动推广到其他解放区,

各地区都树立了自己的“赵占魁”。

从那时起,

边区政府经常召开劳动英雄代表大会、

劳模大会,交流经验、表彰先进,

红色区域形成一股争当先进的好风尚。

这一运动使边区公营工厂发生了巨大变化:

职工劳动态度显著改变,

主人翁责任感大大增强;

工厂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成本下降。

1944年6月,

由苏、美、英及国统区的记者20多人

组成的中外记者团来到延安。

为了使他们深入了解我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

坚持抗战的真实情况,

周恩来亲自安排他们到工厂参观,

并详细了解赵占魁的模范事迹

和开展“赵占魁运动”的情形。

随着“赵占魁运动”的深入开展,

文艺工作者把赵占魁的事迹编成歌曲、

快板、戏剧等到处传唱、演出。

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两次劳动英雄大会上,

赵占魁都被授予“特等劳动英雄”“工人旗帜”称号,

还被选为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参议员

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成为边区工人的一面旗帜。

1949年,赵占魁出席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5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建国后,

赵占魁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劳动部副部长,

陕西省总工会副主席。

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

也是脱贫攻坚战的达标之年。

习近平总书记曾满怀深情地说: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

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

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实现我们的目标,

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获取更多故事,关注“思想者之家”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料来源:陕西党史、人民日报

文稿校对:孙静、孔令璇

编辑:陈晨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