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01 02:33:04来源:思想者之家NWU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共和国是红色的,
不能淡化这个颜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号召全社会铭记英雄,崇尚英雄,
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文化。
思想者之家以这些英雄的感人事迹为主要内容,
通过故事形式再现一场著名的战斗,
或重温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或讲述革命者与敌人的英勇斗争,
或展现一位战士与亲人的浓浓深情。
本期我们为您讲述劳动英雄赵占魁的故事。
让我们从红色故事中
汲取智慧、营养和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02
“钢铁英雄”赵占魁
人物简介
赵占魁,男,原陕甘宁边区农具厂工人,被毛主席称为中国式的“斯达汉诺夫”,1950年全国劳模。他在高温炉旁作业,无任何防护措施,每天早出晚归,钻研技术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建立新的劳动态度、提高生产率为内容的“赵占魁运动”。他先后被授予“特等劳动英雄”等称号。
1943年11月26日,
陕甘宁边区隆重召开劳动模范表彰大会。
赵占魁的画像与毛泽东、
朱德及其他模范的画像,
被一同挂在大会主席台的帷幕上。
赵占魁,
毛泽东称之为“中国式的斯达汉诺夫”,
并题词“钢铁英雄”。
一名普通的工人为何能有如此荣耀?
怀着对英雄的崇敬,
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火热的历史,
用心体味艰苦岁月里理想信念点燃的熊熊火炬。
“炼火”英雄
农民出身的赵占魁12岁就开始受苦干活,
先后在太原铜元厂提炼部、太原兵工厂、
同蒲路介休车站修理厂做苦工。
1938年初,
同蒲铁路被日军占领,赵占魁夫妻离散,
最后流亡到西安,随后转展来到延安。
在延安,赵占魁被分配到
陕甘宁边区农具厂当翻砂工、翻砂股股长。
化铁是一项既艰苦又重要的工作,
整个过程不能间断。
特别是在夏天,头顶着炙热的太阳,
身穿着厚厚的棉衣,站在2000多度的熔炉旁,
汗水不停地往下滴。
别人是一面吃饭一面看炉,
可赵占魁却连饭也顾不得吃,
一干就是12小时以上,
一天下来,棉衣被汗湿透结成厚厚的白碱。
在《解放日报》上,
鲜活地记录着赵占魁在工厂劳动的情景。
在沉默里用手紧拿着铁钳,吃力地站在高凳子上,从炉口向炉内望着,用钳子把堆积着的铁块一块块地铺平,放进火苗里;突然,一阵风吹过来。烟火猛烈地扑向他的脸,他连忙向后仰了一下,被迫跳下凳子,铁钳沉重地落在熔炉的长柄上,发出铿锵的声响。他半晌才睁开眼睛,稍微喘息了一下,汗也不擦,又匆忙地搬开通风筒,弯着腰,从气门里用铁棍往外拨弄着被烧红了的渣滓……
“赵占魁高烧头晕了一个星期,
病得不能起床,只好让学徒工李友贵看炉。
然而,技艺不精的李友贵加铁过多,
炉里化成了一个四百来斤的铁疙瘩,
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赵占魁一听,立马从床上挣扎着起来,
拄着一根棍子来到镕铁炉旁。
站立不住,他就坐在地上,
整整看了一天炉子,终于把那天的任务完成了。
“1939年春,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
抗大缺少生产工具,
赵占魁马上提出自己开炉打造。
于是,他立即召集工人,
垒起3个炉子,仅半月的时间,
就打出了200把镢头、300把锄头。“
1940年4月,赵占魁帮助别人试验弹花机时,
不小心把一个指头轧坏了,
轧碎了两块碎骨头。
大家劝他休息,他却不肯,
把手包上后,用另一只手继续工作。”
对比过去20多年做牛做马的日子,
赵占魁觉得这里才是他真正的家。
不能上前线是赵占魁的遗憾,
他总是用自己的办法为前线战士出力。
受伤住院期间,赵占魁收到了1.5万元慰问金,
这些钱他一分未留,全部捐献给了前方战士,
并把自己积存的5000元和两双鞋子、
两条毛巾、10块肥皂,全捐献出来。
在赵占魁的带动下,工厂的劳军捐献多达16万元。
中国的“斯达汉诺夫”
“在边区政府,赵占魁不仅是一个劳动英雄、
技术能手、节约模范,
也是一个团结和学习的标兵、
工人的一面旗帜。”
叶晓东说,赵占魁的事迹多次被《解放日报》采访报道,“边区工人的旗帜赵占魁”“赵占魁同志”“赵占魁订出条件向各工厂工友挑战”……让赵占魁成为边区家喻户晓的人物。
1942年初,
胡宗南向陕甘宁根据地发动进攻,
情况万分紧急。
军委命令兵工厂要在短期内造出十万颗手榴弹,
以应御敌之需。
紧急时刻,工人却在少数人的煽动下闹起事来,
要求减轻生产任务,提高生活待遇。
中央立即派人赴厂调查处理,
在向工人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
调查人员发现,
赵占魁用革命者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厂和任务,
表现出很高的政治觉悟,
决定对其予以嘉奖。
当嘉奖的消息在报上发表后,
毛泽东主席立即指示说:
平时我听你们说要找‘斯达汉诺夫’,
赵占魁同志就是中国式的‘斯达汉诺夫’,
(斯达汉诺夫是苏联采煤工人,
1935年他以冲天的劳动热情,
在6小时一班的工作时间内采煤102吨,
创造了世界纪录,
成为全苏联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你们把他的优点总结起来,
树立标兵,推广到各工厂、各生产单位去。”
“赵占魁运动”
在陕甘宁边区公营工厂中普遍开展起来,
运动推广到其他解放区,
各地区都树立了自己的“赵占魁”。
从那时起,
边区政府经常召开劳动英雄代表大会、
劳模大会,交流经验、表彰先进,
红色区域形成一股争当先进的好风尚。
这一运动使边区公营工厂发生了巨大变化:
职工劳动态度显著改变,
主人翁责任感大大增强;
工厂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成本下降。
1944年6月,
由苏、美、英及国统区的记者20多人
组成的中外记者团来到延安。
为了使他们深入了解我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
坚持抗战的真实情况,
周恩来亲自安排他们到工厂参观,
并详细了解赵占魁的模范事迹
和开展“赵占魁运动”的情形。
随着“赵占魁运动”的深入开展,
文艺工作者把赵占魁的事迹编成歌曲、
快板、戏剧等到处传唱、演出。
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两次劳动英雄大会上,
赵占魁都被授予“特等劳动英雄”“工人旗帜”称号,
还被选为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参议员
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成为边区工人的一面旗帜。
1949年,赵占魁出席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5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建国后,
赵占魁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劳动部副部长,
陕西省总工会副主席。
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
也是脱贫攻坚战的达标之年。
习近平总书记曾满怀深情地说: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
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
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实现我们的目标,
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获取更多故事,关注“思想者之家”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料来源:陕西党史、人民日报
文稿校对:孙静、孔令璇
编辑: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