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育儿 文章内容

“妈妈,我可以再玩5分钟吗?”妈妈的回应方式,影响孩子的未来

发布时间:2020-10-03 13:21:49来源:父母堂

关注我,做朋友圈最懂教育的父母

当孩子哭唧唧地说:“妈妈,我可以再玩5分钟吗?求你了!”不同家长的处理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

国庆期间,出于疫情管控的原因,不少家长的出游计划被打乱,几个妈妈相约带着孩子,一起来我家聚会。

家长们在聊天时,电视、平板电脑就成了孩子们的玩乐对象。

到了用餐时间,家长们就该头疼了,因为孩子们不愿意放下正在进行的电子游戏和动画片。

这时,孩子们多半会使出浑身解数要求再玩5分钟。

对于这种情况,你会如何处理呢?

1

一撒娇就妥协的软心派

换来的是各种行为问题

我朋友小A是这么做的,她女儿萱萱现在6岁,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家里没人阻拦,萱萱可以一个人看一整天的动画片,哪怕都是重复的情节。

每次她一拿走电视遥控器,萱萱就会立马出声:“妈妈,我可以再看一会吗?”

每每这个时候,小A总是会不忍心,所以每次都说:“那说好了,再看5分钟就关掉。”

萱萱每次也都答应得非常干脆。

然而,5分钟过去了,她还在看。小A再次去拿电视遥控器,萱萱就会撒娇说:“妈妈,我能看完这一集吗?求你了!”小A再一次缴械妥协。

对的,这就是孩子一撒娇她就妥协的软心派家长。

所以,类似的戏码在他们家每天都会上演,久而久之,萱萱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各种事情上,例如做功课、睡觉等,屡试不爽。

如果小A哪次狠心反对了,换来的就是萱萱无尽的哭闹。见此情况,她立马又妥协了,在管教孩子上也越来越力不从心。

然而,这一切都是她自己无下限的心软和妥协造成的。

那家长无下限的妥协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知乎中有个妈妈就分享了自己儿子的事例。

因为父母离婚,初中的儿子高乐就和妈妈一起住。妈妈觉得离婚亏欠儿子了,所以想补偿孩子,在钱方面更是大方。

高乐也不停向妈妈要钱,今天买衣服,明天买鞋子,各种得寸进尺,后来迷上了网络游戏。妈妈不想给他钱去玩游戏,他就用不上学要挟,妈妈就妥协了。

结果高乐开始逃学,期末考试时还是班里的最后一名。这个妈妈决定不给孩子钱了,但是高乐一再保证之后自己会好好读书的,妈妈再一次妥协了。

而情况并没有因为妈妈的妥协而向好的方向发展,在这之后,高乐稍不如意就会对妈妈大发脾气甚至动手,有次竟然还想要拿刀相逼。这个妈妈想不通为什么自己真心爱着儿子,儿子会如此对待自己?

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妈妈的妥协助长的,让高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惯性思维,逐渐变得霸道、自私。

还记得曾经的“留学生机场弑母”案吗?在日本留学5年的汪佳晶,他每月都向妈妈要7000元费用,后来妈妈没有及时打钱给他。

于是,他便在机场用刀捅向了来接他的妈妈。

类似的因为家长的无下限妥协导致的悲惨案例还有很多很多。

中国有句古话“惯子如杀子”,对孩子有求必应,我们以为是爱孩子的表现,实际上是在害他们,反而会让他们迷失在自己不断升级的要求中。而这时,如果我们向孩子妥协了,那就进入了一个危险循环的开始。

因为一旦让孩子享受即时的快乐,就容易导致孩子无力承受整个人生,毕竟在社会中,不是他们想怎样就能怎样的。

2

绝不让步的拒绝派

孩子:压抑和远离

除了像小A一样一撒娇就妥协的软心派,有的家长则选择做绝不让步的拒绝派,我的同事安妮对待她8岁的儿子就是如此。

她说自己在孩子面前一向说一不二,不管孩子委屈、哭闹、请求,她都不会妥协。

她举了一个例子,在他儿子读幼儿园的时候,路过一家商店,看中了一个玩具,但是她觉得没有必要买,就板着脸。她的儿子见状,立马说:妈妈,我不要了。

而对于其他家长觉得头疼的电子设备,她也一点不担心,规定好玩多长时间就是多长时间,一到时间她就会收走。

甚至有时只需要一个眼神,孩子就会自己乖乖上交电子设备。

她一直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非常成功,是个很有原则的妈妈,直到后来,她发现自己的孩子虽然每次都会“心甘情愿”上交电子设备,但是会趁她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拿出来玩。

这让她大受打击,同时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会阳奉阴违?想玩电子设备可以跟她说,为什么要偷偷摸摸的?

在她的棍棒之下,孩子委屈道:因为就算跟你说,你也是不让,而且每次都是板着脸。

原来孩子是习惯了她的拒绝。这像极了心理学中的拒绝敏感者。

在心理学界,拒绝敏感最早由Mehrabian(1970)提出:

这类人有拒绝敏感的倾向,他们对他人的拒绝会产生过度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总在焦虑地预期自己可能会被拒。而拒绝敏感的形成与早年的成长经历有着重要的关系,早期创伤与拒绝敏感有显著的正相关。

长此以往,这类人就会很自然的形成一种心理预期:向重要的人寻求接纳与支持,很可能是会被拒绝的。并且会认为我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决定权,我不需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所以,为了不被拒绝,他们还可能做出这些事情:

1.压抑个人需求,害怕被拒就干脆不开口,来避免冲突;

2.牺牲牺牲再牺牲;

3.接受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任务来换取接纳或者做一些他们原本觉得不对的事情。

当然,除了成为拒绝敏感者,被一味拒绝的孩子还有一种发展可能,那就是用其他的方式做出抵抗行为,成为他人眼中的叛逆者,毕竟任谁被长期拒绝,心里都会积压不少怨气。

3

巧用策略派

帮助孩子成长

既不能做一撒娇就妥协的软心派,也不能做一刀切的拒绝派,那么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还能怎么做呢?

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陈忻博士认为:

真正的温柔,不是说语气、表情温和,而是从孩子的感受出发,用爱和理解来赢得孩子的合作。

换句话说就是要懂得巧用策略,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让他们真心配合。主要有这三种策略:

1.事先约定好时长并告知原因

很多人认为没必要告诉孩子那么多,孩子只要照着大人说得去做就好了。或者是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说了也白说。

其实换位思考下,这样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大人而言都很难接受,更不用说正玩得热火朝天的孩子了。

而选择在开始之前就和孩子约定好时间,是为了避免在孩子高度专注时去打扰他们,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

2.给予一段心理适应的时间

我们经常说事不过三,同样的,叫孩子回家或停止某项他们正在玩的活动的时候也可以采用三次法,只是每次都明确告诉孩子他们还能玩的时间长度。

比如我们再过5分钟就吃饭了。然后到了3分钟时,告诉孩子,我们3分钟后就吃饭了,到了1分钟时,告诉孩子,再过1分钟我们就吃饭。时间一到,就立马收掉电子设备。

不过用这种方法时,我们需要确认的是自己家的孩子是否已经具有时间观念。否则就容易出现5分钟后又5分钟的情况。

如果孩子还没有时间观念,可以借助具象的东西,例如沙漏、铃声等,还可以将时间转化成他们理解的方式。比如:“再滑五次滑梯我们就回家”,然后每滑一次都和孩子一起数:“1、2、3、4、5次啦,回家啦”。

至于具体的次数和时长家长可以根据实际的活动进行调整,也可以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3.进行仪式感的告别

我们在和朋友分开的时候不是会告别一下吗?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游戏的对象就是他们的朋友,哪怕只是玩具和设施。

所以在离开之际,让孩子进行告别,可以降低他们的不舍感。

比如:秋千再见,滑滑梯再见……这一圈告别下来,孩子的状态也从兴奋转到了平静,回家就变得容易多了。

这些策略不仅可以用在让孩子自愿结束某项活动或者回家,还可以用在让孩子做功课、睡觉等方面。

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只有自律,才能自由。

-TheEnd-

—好物推荐—

超好面料的潮版卫衣

49元↓(节后发货)

“点赞”“在看”和我一起成长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