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0-04 10:20:17来源:人卫健康
不管你喝不喝酒,只要去过喝酒的各种“局”,就多多少少听过类似下面的对话。
这样的:
A:我真的不能喝,几口就倒了。
B:那更应该多喝呀,你这得练,喝多了自然就能喝了。
还有这样的:
C:我喝酒脸红,不能喝。
D:喝酒脸红的人,其实更能喝吧!
这些对话谁对谁错,想必困扰了大家好多年吧。现在正逢国庆节,不管是结婚宴席,还是朋友聚会,都免不了要喝点酒。
那么,今天就聊聊喝酒的那些事儿:
1.酒量到底能不能练出来?
2.如何安全有效地解酒?
3.一天喝多少酒才算多?
●●●
酒量能不能练出来?
结论:不能。
我们说的酒量,是你在不喝醉的前提下,能喝的量。
而这,其实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敲黑板啦):
1.身体代谢酒精的能力
当酒精(还有个高大上的学名叫乙醇)进入身体后,只有不到10%会随着嘘嘘和呼吸排出体外,剩下的90%都要交给肝脏去代谢。
酒精(也就是乙醇),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会转变成有毒的乙醛,然后再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变成无毒的乙酸(就是醋酸,是食醋的主要成分),这就是肝脏的解酒过程。
▼
所以,身体代谢酒精的能力,主要取决于肝脏里「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数量,而这两种酶的数量又主要取决于遗传。
喝酒上脸的人大多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不能有效地将有毒的乙醛转化为无毒的乙酸,所以喝酒上脸的人,其实是不能喝酒的!
2.身体对酒精的耐受能力
对酒精的耐受能力,指的是你在喝酒之后是否会出现异常或不舒服的情况,以及出现这些情况的严重程度。
异常或不舒服的情况通常指:脸红、身体皮肤发红、过敏、头晕、恶心等。
每个人对酒精的耐受能力都不相同,跟代谢酒精能力不同的是,后者是“拼遗传”,而前者拼的就是身体素质了。
详细的说,影响酒精耐受能力的因素有:身体健康程度,身体状态,是否过敏,体质特点,心情,以及是否空腹等等。
▼
所以,你们看,酒精耐受能力是会随着身体实际状况而出现变化的,这也意味着酒精耐受能力确实是可以练的。
持续饮酒一段时间后,我们的身体对酒精的敏感度就会下降,原来喝酒容易头晕,是酒精造成脑部神经麻痹和缺氧,现在脑部神经更加适应酒精,就不那么容易出现头晕的症状了。
但是!但是!千万别将酒精的耐受能力当做酒量去练!
因为,酒精耐受能力高并不是更容易将酒精排出体外,而是在体内酒精一样多的情况下,身体表现得更正常一些。
如果把酒精耐受能力当做酒量去练,练着练着,看似酒量上来了,其实是伤害更大了!
因为酒精会在体内堆积得越来越多,全部转化成了乙醛这个“大魔王”,天天在你身体里面作妖,根本受不了!
▼
久而久之,还有可能演变为酒精肝、肝炎,甚至肝癌。
▼
●●●
如何快速又安全地解酒?
一般的解酒,都只是喝醉后采取的补救措施,市面上的解酒药也只是帮助缓解酒后头疼、反胃的症状,使人变得清醒,但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方法,是从营养的角度,来帮助大家控制酒精的吸收量和速度,减小酒精对身体的危害,真正达到解酒的效果。
1.提前半小时补充蛋白质。
▼
可以喝一杯酸奶或豆浆,这类热量较低的液体蛋白质食物,能够产生饱腹感,从而减少酒精的吸收。
2.千万不要空腹喝酒。
可以在喝酒之前吃一些米饭和肉类,减弱酒精对胃肠的刺激,减缓酒精进入血液的速度。
▼
3.多喝白开水。
多喝水也能够加快酒精排出体外的速度。
4.碳酸饮料和酒不要混着喝。
兑在一起喝,或者短时间内喝了啤酒又喝碳酸饮料,都是不行的哦。
因为,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会加速身体对酒精的吸收。
5.多吃热量低且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
▼
维生素B是参与能量代谢的重要酶,可以帮助肝脏解毒,保护肝脏。
而维生素C是一种强抗氧化剂,帮助肝脏抵御外界的侵害,并减轻肝脏的解毒负担。
6.饮酒前吃点护肝解毒的保健品。
▼
●●●
一天喝多少酒才算多?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建议,成年男性每天不要超过25克酒精,女性不要超过15克酒精。
如果超过这个数量,那就真的是喝!多!了!
不过,酒精的量并不等于酒的量(因为酒里面还有水和其它物质嘛),不同度数、种类的酒,酒精的含量都不同。
下面,就由学霸维他狗来教大家换算酒中的酒精含量:
计算公式:酒精(克)=喝酒的量(毫升)×度数%×0.8
(给大家解释下,酒的度数是指酒里面的酒精含量占比,所以是使用百分数表示的。)
我们直接列举了几种常见类型和度数的酒,并给大家算出了每日摄入量最大值:
▼
注:啤酒的10°是指麦芽汁浓度,并不是酒精浓度,所以换算成酒精浓度是4-5度~
1两=50ml;啤酒一听大约330ml;啤酒一瓶,小瓶300ml左右,大瓶500~600ml,请把握好量哦!
需要注意下的是,表格里面的饮酒量并不是建议大家喝的量,而是最大限度,也就是在不得已要喝酒的情况下,也最好别超过这个量。
最后还想啰嗦两句,喝酒不仅误事儿还伤身,一定要少喝,少喝,再少喝哦!
参考文献
[1]刘学兵,李毅,陈红辉,等.酒精代谢与表观遗传[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38(2):103-106.
[2]项伟,夏延斌,余望贻,等.几种调控酒精代谢物质解酒效果的比较研究[J].食品科学,2007,28(2):317-321.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尚长旺.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89-89.
[5]马冠生,朱丹红,胡小琪,等.中国居民饮酒行为现况[J].营养学报,2005,27(5):36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