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0-12 13:20:19来源:南周知道
今日话题
字数:3100阅读时间:6min
正常情况下,掰手指发声的都属于生理性关节弹响,这种响声比较清脆,短暂疼痛之后可能会有轻松的感觉,不能马上进行第二次弹响。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骨关节的误区和保护方法。
▼
(ICphoto/图)
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个平时毫无存在感,但响起来又会让人胆战心惊的位置,叫做关节。有的人害怕关节反复作响,认为一响就预示着身体某处要出毛病了,有的人却主动把关节弄得啪啪作响。
双手一握,用力挤压关节之后,按出啪啪响声,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行为。也有不少人对此提出担忧:这样迟早把关节搞出毛病!”
打脸的是,一个长达50年的实验澄清了这个误区。
长达50年的实验
据研究显示,25%~54%的人都掰过指关节。而关于掰指关节的后果,更是众说纷纭,大多数人认同,长期掰手指会增加患上骨关节炎的风险,但是“搞笑诺贝尔”的一份获奖研究告诉大家,事实并非如此。
唐纳德·昂格尔(DonaldUnger)是一位美国医学博士,他在年轻的时候喜欢掰手指,因此经常被长辈们告诫,不可以多掰,否则会造成关节炎。20多岁的昂格尔采取一种最低成本也是最直接的方法进行实验:每天至少掰两次左手的指关节,右手不掰。
这项实验时间长达50年,昂格尔通过肉眼观察和X光拍片之后发现,两只手几乎没差,左手既没有出现关节炎,也没有变得手指肿大。还有其他实验表明,骨关节炎基本只和家族遗传病史、繁重劳动经历、曾受到关节创伤等因素有关。
至于掰动关节发出的那个奇怪响声,目前学术界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说法。正常情况下,掰手指发声的都属于生理性关节弹响,这种响声比较清脆,短暂疼痛之后可能会有轻松的感觉,不能马上进行第二次弹响。
但是,如果你发现自己关节发出的声音属于连续响动,并不和谐,那就要引起注意了,这可是关节在向你发出的健康警告讯号。
跟生理性关节弹响与之对应的,叫做病理性关节弹响,成因非常复杂,响声沉闷,往往伴还随着肿痛,可能预示着关节病变或者关节损伤。这是因为,正常的关节接触面比较光滑,从而响声清脆,而当关节有炎症反应的时候,两者摩擦后发出的声音也会变得低钝。
(ICphoto/图)
你不知道的骨关节炎
俗话说“谣言满天飞,辟谣跑断腿”,人们对“掰手指会得关节炎”这样的说辞没有加以辨别,反而信以为真,口耳相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人对于骨关节的真实状况毫不在意,甚至在一无所知的边缘来回试探。除了小小的指关节,我们身体上很多承重关节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发生“状况”,如果不及时关注或采取措施,很有可能发展为骨关节炎。
敲黑板,骨关节炎的发病往往来自于多种高危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与年龄/性别、肥胖,负荷过重,内分泌损伤代谢因素相关。
在中国,越来越多人正经历着骨关节炎这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相关数据显示,我国2017年骨关节炎的患病人数已达6120万。随着年纪增大,发病率也在持续走高,骨关节炎的主要患者群体是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50%,75岁以上更是达到80%。
虽然在老年群体发病率高,骨关节炎却不是传统观念上的“老年病”,不少患者从年轻就已经出现病理改变,只是未有明显的症状发生。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骨关节患病率从40岁开始已有明显增高趋势。
作为退行性疾病,骨关节炎发病较为隐匿。一项针对北京65岁以上患者的调研显示,影像学骨关节患病率要明显高于症状学性,也就是说,相对于通过关节疼痛、活动僵硬等外在症状而言,X线片才能更准确地发现潜在的骨关节炎危机。
(ICphoto/图)
从性别上来说,骨关节炎似乎也更加“偏爱”女性。以膝骨关节炎为例,2010年,全球女性发病率是4.8%,为男性发病率近2倍,而女性平均不适关节的次数为2.4个,也比男性要多。
除此之外,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民众对于“骨关节”的不正确理解,也是造成骨关节患病数据攀升的原因之一。
据相关数据统计,约16%的患者日常保持健身、跳舞等习惯,25%的患者因职业需要长时间的站立姿势(如消防、建筑、医疗支持等)导致了关节受损,30%的患者属于久坐不动的白领人群,还有36%患者因先天、老龄或其他原因患病。
看到这里,你有开始坐立不安了吗?其实,骨关节炎离你我都很近,却也不是毫无办法。
关节健康,不可忽视
对于关节治疗,宜早不宜晚,早治早康复,晚治多煎熬。
大多数患者在接受调查时表示,只有在症状明显时才会就医,而即使在出现明显症状后,仍然有超过一半的患者没有选择及时就医,就此错过最早诊治时机,从而一边忍受疼痛,一边还要面对行动不便带来的焦虑和困扰。
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建议,不同阶段的骨关节患者可以根据疾病进展情况,分成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三个阶段。如果把这三种治疗手段分别比作金字塔的底座、中层和塔尖,那处于中间的药物治疗,就是其中承上启下的一部分,需要结合镇痛剂和软骨保护剂,对患者进行个体化、阶梯化的治疗方案。
相关数据显示,91%的骨关节炎患者把“缓解疼痛”作为解决关节不适的首要需求,其次需求(78%)则是“改善关节功能”。对于镇痛药来说,按需使用最重要,不但要循序渐进,先外用,再口服,先弱再强。
(ICphoto/图)
正常来说,关节骨头的接触面,会有一层软骨起保护关节的作用,当软骨因为各种原因遭受损伤,退变和磨损加重,骨头就会失去软骨的保护,形成骨磨骨,造成疼痛。这种疼痛如果来自关节软骨退化和剥脱,就属于无法逆转,难以再生。
因此,在远离骨关节炎的道路上,要把保护软骨当成日常任务来做。
在这个过程中,氨基葡萄糖(下面简称“氨糖”)堪称保护软骨小分队的队长了。氨糖是软骨的天然成分,可以作为骨关节的一种长期基础治疗手段,这就有点像钙和骨骼的关系,当患者出现骨关节炎症状时,应该开始服用,有助于改善病情,保护软骨。
作为慢性疾病,骨关节炎往往需要经历长期的治疗过程,而在众多药物选择中,硫酸氨糖被欧洲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临床经济学会(ESCEO)推荐作为骨关节炎治疗的推荐药物。其中,结晶型硫酸氨糖更是因为药性稳定获得肯定,在全球60多个国家作为处方药批准上市。
跟其他药物相比,结晶型硫酸氨糖是能同时改善疼痛和身体功能,减缓关节间隙变窄的药物。在改善患者关节间隙的比较上,处方硫酸氨基葡萄糖的作用是其他两种药物(硫酸软骨素和雷耐酸锶)的两倍。与盐酸氨基葡萄糖相比,结晶性硫酸氨基葡萄糖半衰期更长、血药浓度更高。
在治疗骨关节炎的症状进展中,除了建议作为背景治疗长期使用的慢作用药,还有根据治疗按需使用的关节腔注射药物、局部治疗药物,以及止痛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骨关节也不可能一天就治好,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长期的信心。
(ICphoto/图)
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建议,骨关节炎治疗遵循:循序渐进、全病程管理、分阶段针对性治疗。对于患者来说,就是先找医生,搞清自己处于疾病哪个阶段,再对症下药。
而对于关节健康的人来说,对待骨关节炎也不要掉以轻心,对于潜在的骨关节炎患者来说,则更加应该建立:
1.早诊早治意识。尽早发现,尽早干预,及时就医。改变不良的生活和工作习惯,避免长时间跑、跳、蹲;减少或避免爬楼梯、爬山等。
2.运动意识。运动是长期的基础治疗,患者需要正确的运动方式,并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做到动静平衡。适度增加低强度有氧运动和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训练,有助于改善关节稳定性,促进血液循环。
3.长期意识。不论病情早晚,坚持规律和积极的复诊行为才是硬道理。
毕竟,提高生命质量,做好骨关节慢性疾病管理,是关乎你我未来的事啊。
▼
相关文章推荐
我国每年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在肝损伤的单一致病因素方面,传统中药、草药和膳食补充剂列第一位,而西方国家大多以抗生素引发的肝损伤为主。
↓点击阅读↓
·南周知道出品·
·未经授权不可转载·
·但是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哦·
(专题)
点一下,知识的储备又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