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0-28 15:21:33来源:后浪
1851年——1866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激烈壮绝的事件之一。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从广西境内脆弱不堪的临时基地出发,带领着逐渐壮大的队伍辗转北上,经湖南入武汉,然后组织了规模巨大的舰队,沿长江而下直捣南京,并最终于1853年将其确立为新王朝的首都。从那之后,太平军与清军鏖战中原十余载。他们所抱持的是一个至大的目标:控制中国,进而根据太平军的理想改变中国。他们的理想糅合了《旧约》基督教思想、平等主义、清教思想以及自己的创造性发挥。他们的剑锋不仅与此前的无数次起义一样指向居于统治地位的王朝,而且更直接指向了当时基本的阶层分化和社会结构。
——史景迁《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史》序
点击封面小程序购买
简又文著
王然译
汗青堂丛书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上帝的中国儿子”——洪秀全其人
1814年1月1月,在广东省花县西北约二十里外的一个小村庄中,洪镜扬迎来了他的第四个孩子,洪仁坤(小名火秀)。这个家族中最小的男孩自幼便展露出聪颖的天资,伴随他的从来都是师长、亲戚溢于言表的赞美与鼓励。就像那个时代所有年轻士子一样,洪仁坤抱怀野心,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夺得功名。作为地方考试(县考、府试)的第一名,当他发现自己的名字没有出现在秀才生员的名单的时候,洪仁坤的失望不难想象。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洪仁坤坚持不懈准备再次参加考试,结果却和第一次一样。第二次失败的打击同样巨大,但是他选择留在了广州,再次期间发生了两件事,足以改变这位典型“边缘知识分子”的命运,以晚清中国的历史:一是他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主义因素,二是他开始接触基督教。
这些在多年后对洪秀全产生巨大影响的宣传册,全是由梁发编写的,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位华人天主教徒,也是第一位华人牧师。梁发所引用的是马礼逊所译的第一版中文圣经,洪秀全全盘接受了宣传册中奇怪的措辞和惊异的语法,还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完善有歧义的段落,常常使这些段落的意思变得与原文大相径庭。梁发在中国儒家道德教训与基督教伦理系统间所建立的联系,深刻影响了洪秀全的宗教观与革命观。
1837年春天,二十五岁的洪仁坤第三次赴广州参加科举考试,然而这一次的失败使他产生了近乎绝望的自我怀疑,到家后他长时卧床不起,在意识有无的徘徊间,脑海中开始出现奇怪的幻想。幻想中他被一位留着金色胡须,穿着黑袍的长者指认为斩妖除魔、替天行道的苍生救世主。当他从恍惚间醒来后,宛若重生的洪仁坤开始将成王使命看作自己终生的事业,他把自己的名字正式改为“洪秀全”,保留了原名中的“秀”,并加上具有“人之王”涵义的“全”。曾经那个祈盼仕途的洪仁坤已“死”,取而代之的是未来天国运动的精神领袖,被历史所铭记的——洪秀全。
与洪秀全相比,他将来的对手曾国藩也出身于贫苦家庭,同样深习儒家经典,他们的境遇相似。但这种相似不仅具有戏剧性,也具有迷惑性,这两个年轻人在个重要方面的不同,导致他们必然会在战场上针锋相对:对洪秀全而言,科举考试中的屡次失败,成了他对清朝政权深仇大恨的根源;而曾国藩则在科举考试中登科为官,走向了通向荣誉与名望的坦途。其次,洪秀全接触到了基督教,他确信上帝赋予他神圣的使命,让他推翻满人的统治,这与曾国藩忠心坚守的忠君爱国、维护礼教的最高理想大相近庭。
曾国藩在湘军的训练中所强调的伦理道德,与太平军的宗教倾向也颇有几分相似。湘军军规规定,禁止官兵吸食鸦片、赌博、通奸强奸、喧哗吵闹、加入秘密组织、散播谣言或者穿着奇装异服。另外,就像儒家家庭中父亲教训孩子一样,一些“家规”也被扩散到湘军对新兵的道德宣教中,强调不断地培养每个人对儒家道德观念的认同。
“反帝反封建”外的太平天国运动
“所谓天国,就是总摄天上人间。天上有一个天国,人间也有一个天国。无论天上人间,都一样是天父之国。”
——洪秀全
太平天国中的“太平”二字出自古代经典《公羊传》,其中描绘了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据乱世,即堕落无政的时期;升平世,即无序不安的时期;太平世,即永远安定繁荣的时期,这最后一个便是中国人有史以来不断追求的理想社会。另一方面,“天国”二字可以通过梁发翻译的宣传册而追溯到圣经。一开始,洪秀全错误地理解了这个词,认为它是专门指代中国,并由此来命名新的王国。
在晚晴内有外患的局势下,这份在大地之上建造天国的理想哪怕略显天真与稚嫩,洪秀全的天国之梦也不是来源自虚无的权力欲望,无论是太平科举还是富有争议的妇女政策,这些激进的政治实践乃是对暴政腐朽的愤怒呼号。
洪秀全所撰写的《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现藏江苏省南京市太平天国历史博物
与观念中冲动而盲目的形象相反,太平军并非打着宗教邪教旗号的乌合之众,他们懂得设计、施展巧妙的运筹策略:他们的征兵政策审慎而严谨,拉拢地方势力,利用客家人与当地人紧张的关系,建立隐蔽的兵工厂藏匿武器。在太平天国的初期扩张中,他们劫富济贫,很快获得了很多饱受饥寒之苦的百姓信任。在历史的洪流之下,我们仍能窥见个体的生存困境,金田起义后,很多亡命劫匪都应征而来,首先来投靠的是两个女匪首领苏三和丘二,后者不久退出组织,又做回山贼,自谋其省,1853年春天死于与桂平民的战斗中。苏三则满怀革命热情,一直留在太平军中,在整个天国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她出生于广东灵山,随夫嫁到广西,其夫后来惨死,她就组织一伙土匪为亡夫寻仇,手刃仇家后,此时已是亡命之徒的她抓住这个走向新生活的机会,加入了太平天国。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雕
讽刺的是,以“太平世”为蓝图的运动愈发转变为“升平世”,甚至“据乱世”,当我们深入剖析“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看到得不仅是屠龙者终成恶龙的诅咒,更是一曲理想与现实,欲望与冲突交织的荒诞悲歌。
间又文与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史》的作者间又文先生1896年出生于广东省,这个几世纪里一直游离于中国历史边缘的地方,正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摇篮。青年时代,简又文曾留洋海外,于芝加哥大学研究神学,太平天国这场深深烙印着基督教与儒学色彩的于运动对他来说不仅是存于故乡与父辈讲述中的遥远记忆,东西方精神的复杂碰撞也让他在其中看到了自身历史的影子。
简又文
1921年简又文因父亲病重返回祖国,对从小受到父亲革命热情影响的他来说,正是这段“回归故里”的经历使他意识到自己将把太平天国组作为自己毕生学术和创作的目标。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简又文前往广西蒙山县避难,永安州是太平军正是占领的第一座修有城墙的城市,也正是在此,洪秀全确立了其“天王”的称号。在蒙山县,简又文对太平天国运动发源并取得最初阶段性胜利的十三个县做了全面的田野调查,发掘出了不少当时尚不为人知、仍在许多太平军第二代、第三代子孙中流传的故事和史实。同时,通过实地考察,他得以将起义时期的地理与文化环境纳入自己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当中,并且搜集了许多未发表的手稿、文献等。
书中印有多幅手绘地图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史》叙事结合了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与纪传体,从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关键战疫中的重要决策,以及关键人物的心理过程等诸多维度对太平天国的历史进行了立体的叙述。而对军事行动和战略走向的分析亦为书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简又文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太平天国史,本书为其代表作,汇聚了作者一生研究的核心成果。简又文著有《太平天国典制通考》三册及《太平天国全史》三册,而本书正是对上述著作的精粹和修订,旨在以相对短小的篇幅,系统性的从太平军的角度还远这段动人心魄的历史全貌,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史》是中译作首次出版。
简又文《太平天国史》(中册)书影
与许多标榜客观写作的历史书不同,作者难掩对洪秀全的同情和对清廷统治的不满,这一鲜明的立场贯穿本书的写作,使得作者在三合会中、太平军的女性角色以及太平军领袖对军中农民兵勇的态度问题的论述有别于主流认识。而至于评论历史的功过,正是我们后人才独有的的权力。
点击海报小程序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