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职场 文章内容

在两位大佬身边两年,我悟出了避免“中年危机”的门路

发布时间:2021-01-23 11:58:41来源:建约车评

提示:点击上方"关注我"↑快来吧,亲

(如想加入无人驾驶微信圈,有国内整车企业和科技公司无人驾驶研发负责人,请加车评君的微信号,具体微信公号里有,麻烦注明“姓名”和“公司”。)

新婚不久就“赴京赶考”,这种大概是只有在关于“才子佳人”的虚构小说里才会出现的剧情,曾经在我身上上演过一回——去年10月11晚,在刚办完婚礼8天后,我撇下集诗情与画意于一身的“娇妻”,独自一人坐上了从杭州开往北京的火车,我要去追求一份比“考状元”更加有价值的事业了。

这一举动,看似疯狂与冷血,但对曾经在五年前就立下“我是一个把写作当性生活的人”这一flag的我来说,其实毫无违和感。

真正令一些朋友感到意外的是:即便是你真那么喜欢写作、那么热爱媒体,也犯不着从美丽的江南赶到北京去吸雾霾啊。

要知道,在此之前,我的两任老板,分别是江湖上声名显赫的秦朔老师和吴晓波老师,而我这次去北京去投奔的新老板,虽然是在小圈子内已有相当的知名度,但圈外人根本都不知道他是谁。

更要命的是,当时,这位新老板还处于“个体户”的状态,除我之外,只有一个员工。也就是说,包括老板在内,我是公司的第三位员工。

遥想四个月前(2017年6月),当我第一次表达了“大哥,我想跟着你干”的意向后,这位只比我年长三岁的“公号狗”居然在电话上张口就问:“清涛,你对薪水的要求是多少?”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我擦,你一个体户,居然也敢问我对薪水要求多少?我只是想兼职学习一段时间,不要薪水的好不好?”

全职加入当然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但我怕他开不起工资啊。我已经把心理期望值调低到自己所能接受的最低水平——8000元,还是怕他开不起,因此,就一直对此避而不谈。此后的三个多月,我在这个“个体户”的平台上兼职,写一篇稿子500块钱;但对我来说无所谓,你哪怕只给200也行,我就是喜欢干这个事情。

到了9月底,在当了几个月的自由职业者之后,我手上也有一点积蓄了,即使别人给我发不出工资,一时半会儿也饿不死,于是,我又兴奋地给这个“个体户”留言:“我现在手头上的事情处理完了,可以全职加入了。”没想到,“个体户”给我的回复竟是:再过一段时间吧,我这边现在还没准备好。

我后来才知道,“我还没准备好”,意思其实就是“我账户上还没多少钱,怕给你发不出工资”。我也是后来才知道,这个“个体户”最终敢于在自己还没多少钱的情况下以远高于我的期望值的薪水接纳我,是因为,他打算向老婆借钱来给我发工资了!

我常常问自己:你何德何能,居然能让另一个男人为了收揽你而甘愿吃软饭、把他老婆口袋里的钱转移到你口袋?是才华吗?不,是对这份事业的热情,以及在选老板时的判断力。

相当初,这位“个体户”在发给我的Offer中有一句话是:“希望一起打造全球最大的汽车科技新媒体。”我虽然是他的脑残粉,但看到这句话后,第一反应还是“这牛皮吹得也太大了吧?”但如今,在加入将近8个月后,我倒是越来越坚信:我们终将兑现曾经吹过的牛逼。

去年7月份,我大学毕业十周年。在那段时间,作为曾经无比骄傲的鸡汤界大V,我倍感焦灼,担心自己快要陷入“中年危机了”。这种危机感,来源于自己的“什么也不会干”。

虽然毕业于文科排名Top3的高校,但用鸡汤的话来说,由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在毕业后的前几年过得混混沌沌的,总共在保险和制造业里度过了6年时间,但这既非我的兴趣,也非我所擅长。在此期间,我发现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是写作,因此,把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写作上。

由于没什么专业知识,那些年,我也只能写一些没有门槛的鸡汤。虽然后来我已经看不上写鸡汤了,但毕竟,写鸡汤曾帮我招了几只蜂、引了几只蝶,并且,训练了我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我后来的产经类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所以,我依然对写鸡汤的岁月充满感恩。

2015年,当时还在成都一家体制内媒体做记者的我,业余开了微信公众号,并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在鸡汤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当然,我所说的”影响力“,并不是指阅读量,而是我真为很多人带来了思维的乐趣。

在一直被我斥为“大多数10W+都是垃圾”的鸡汤界,10W+并不是一件多光彩的事情,在很多时候,阅读量大,只能印证一个事实:你的读者很Low。所以,我一直不屑于对外强调我的文章阅读量有多大。我用来装逼的素材是:我的读者质量很高,有Top10高校的博士生导师、副教授,有已经在《激荡三十年》里出现过的92派企业家,有不少潜力股创业者,亦有不少常青藤高校的学生。

尽管如此,在2016年初,我还是决定以“壮士断腕”的魄力退出鸡汤界,投奔刚二次创业不久的秦朔老师,开始转型商业写作。为什么?

一.鸡汤的写作门槛太低,阿猫阿狗都能写,经常被人误认为跟那些阿猫阿狗“属于同一个圈子”,让我觉得很丢人;

二.咪蒙之流一夜爆红后,我开始意识到,鸡汤界“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严重,而究其根源,有追求的男性读者在到一定年龄后,兴趣会转移到政经和商业题材的阅读,抛弃鸡汤,剩下的,“不读书的女人”会成为鸡汤界的主流读者。如果我也一直坚持给这样的读者写鸡汤,会“晚节不保”。

跟着秦朔老师学习的那一年,是我毕业9年以来最兴奋的一年。我不仅得以近距离了解商业世界,而且,由于老板的资源强大,这也使我虽然入行晚,但起点却很高,因而,成长特别迅速。这也为我后来做科技媒体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至于后来离开秦朔朋友圈的原因,我也跟秦朔老师坦诚地解释过:我想聚焦在一个领域学习,实现知识的深度积累,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让水平比我高的人也成为我的读者,而目前咱们的平台,内容比较宽泛,我这次写这个话题,下次再写另外一个,太散了,导致我每一篇的水平都不高;尤其是,我已经32岁了,但跟一些垂直类媒体比,那些26-27岁的记者,写的文章也比我好,主要就是因为他们聚焦了,而我没有。这种状况不调整,我可能以后越来越难以跟年轻人竞争。

离开秦朔老师那里后,我在吴晓波公司的跨境电商部门(非媒体)做过不到两个月的短暂尝试,可由于部门解散,我又失业了。在2017年的四五月份,理想的工作并不好找。在四处碰壁的过程中,我深刻地领悟到了一点:

30岁之后转行最大的尴尬之处是,你不得不接受一些年龄比你小很多的“面试官”的审视。并且,很多时候,仅从言谈举止便可断定,这个“面试官”的综合素质还远不如你——他之所以有资格审视你,成为你未来的上司,仅仅只是因为他的专业能力比你强;而他的专业能力比你强,又主要是因为他已经在这个领域里干了很多年。

为了让这段日子过得不那么痛苦,我开始在家里做自由撰稿人,一边写稿一遍探索下一步的方向。

5月底,我感觉自己开始“找到了方向”。

那段时间,帮一个咨询公司写本书,提纲里面有一章是“无人驾驶,下一个战场”,为了写好这一部分,我读了20-30万字关于无人驾驶的资料。其中,最精彩的是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约车评》的两篇文章。

无比震撼,然后,关注了《建约车评》看其几篇历史文章。我深深地被“车评君”的写作能力所征服,当然,更是被无人驾驶这个新产业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所征服——虽然前两年也看过一些关于无人驾驶的东西,但这次了解更深入一些,就更加着迷。

“终于找到方向了!”我搜索出了十几个做无人驾驶的媒体,准备选择其中的一个加入。但很失望,大多数这类媒体的文章,连我这样一个外行也看不上。于是,我的心思就锁定在了《建约车评》上。

我细看了一下,《建约车评》所有原创文章的作者都是同一个人,当时想:这应该是一个“个体户”,不招人吧?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死心,心存幻想。在“意淫”了2周后,我终于憋不住了,在6月底的一天,我带着侥幸心理在《建约车评》的一篇文章末尾留言:你们这里还招人吗?

就这样,我加上了《建约车评》负责人余建约老师(也就是“车评君”)的微信,他看了我的简历后,没有回复,我便以为“没有然后”了。结果,第二天上午十点,余老师在微信上给我发了个选题:“有空的话搞一下这个,我付给你500元。”

本来,我那天很忙,没时间写,但我又一想,明明是你自己主动找到人家希望加入、希望写稿的,结果,人家交给你的第一个任务,你就不接,这样,你还如何取信于人呢?这么一想,我赶快关掉手机,开启“免打扰”模式,开始查资料、消化资料、码字,到下午五点半,我将完成后的稿子交给余老师,经他编发后头条推送。

随后,余老师跟我通了个电话,比较深入地聊了聊他对这个智能汽车、无人驾驶产业的理解,以及做这个领域专业媒体的前途,并确认了一下我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邀请我加入。但在他问我“你对薪水的要求是多少“的时候,我吓得不敢回答。至于原因,本文开头已经讲过。

七月底,我又在《建约车评》上发过两篇稿子。这次,在余老师的引荐下,我还加上了奇点汽车和威马汽车的董事长的微信,并做了简单的采访,我再次确信,《建约车评》虽然还是“个体户”,但在能触达的采访资源上,绝不亚于大媒体平台。并且,对我这样一个尚未正式加入的“临时工”,余老师肯把这么宝贵的大佬资源分享给我,让我非常感动。

但自8月底打算“出去工作”的时候,我并没有首先选择《建约车评》。这个领域,我近几个月一直在关注,兴趣也未减退,但看得越多,就会越觉得这个领域“深不可测”,然后担心“以我的水平之差,可能再混个六七年,到了我四十多岁时也混不出个啥名堂来”,一想到这个,我就有了畏惧感。

当让真让我放弃,我又不甘心,于是我又试探性地给余老师留了言,他却说:“我还没准备好”(没钱)。

9月21号,我定下来去上海张江的一个咨询公司,就在我刚做完入职体检,并考虑节后租房的事情时,余建约老师说他后天在上海有事,希望能跟我当面聊聊。

23号早上,我们在虹桥高铁站的一个咖啡馆聊了两个多小时,最终,我正式决定加入《建约车评》。余老师开门见山地说,希望我去北京总部在他身边学习半年时间,他给我补贴一半房租,并且每个月报销两个来回杭州的路费,半年学习结束后,我就回杭州,不用坐班,“在家办公”即可。他看重的是我的文字功底及对写作的热情,我的专业能力,目前是很差的,这也正是他要我去北京在他身边“受虐”的根本原因。他相信,经过半年的集中训练,我就能够“独当一面”了。

大喜过望。

那几天的剧情反转,就像是一个姑娘鼓起勇气向心仪已久的男神表白,男神却说:“我暂时还付不起彩礼,以后再说吧。”姑娘不得已,去找了一个“次爱的”,已经领了做完婚检,正准备领结婚证了,男神突然找到她说:“彩礼筹到了,明天就可以迎娶你过门!”此时,姑娘如果选择跟男神走,就等于伤害了那个“次爱的”,也有点违反道德;但如果她为了维护道德,继续跟“次爱的”领证,终究不甘心,怎敢保证以后不出轨?

说实话,咨询也是我一直想尝试的领域,并且还是朋友介绍,老板人也非常好,我也真心渴望加入,但在这个阶段,无人驾驶这个新事物对我的诱惑力却更大。因此,虽然已经为加入这家咨询公司准备了入职体检,但我还是决定去《建约车评》。

主意已定,我兴奋地打车去一个朋友家跟他分享我的喜悦之情,他虽然对这个领域没多大兴趣,并且认为我应该提更高的薪水,但还是对我说:“看你提到这个事时两眼放光,值得去!”

由于我老婆跟我住在两个城市,两边都交房租,并且我在北京只待半年,为了降低成本,租的房子比较凑合。每月2700的房子,只有8平米,空间的狭小让房间显得特别闷,我一呆在里面就犯困;开窗的话,外面的尘土会飞进来掉床上;自如隔断出来的房子,隔音特别差,隔壁说个话我听得一清二楚。于是,我在房间经常是既犯困又睡不着。所以,在周末,如果不回杭州,我基本都在办公室。

尽管如此,在北京的半年里,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幸福的日子。用一个朋友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事业是男人最好的春药”。

原先担心自己底子差,三年五载都搞不出个啥名堂,但事实却是,我在2-3个月里就入行了,并且,好几篇还得到了多名业界大佬的认可,我原先定下的“我要写给水平比我更高的人看”这个小目标初步实现。而这一切,来源于两方面:1.余老师不厌其烦的指导;2.他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写作环境。

从第一周起,在我不回杭州的周末,余老师都会抽出一个上午的时间给我们做培训,帮助我们建立知识框架。(这里用“我们”,是因为在8月份,余老师招了第一员工;10月份,我作为第三个员工加入;在我进去一周后,又来了一个负责商务的小伙伴,现在一共三个小伙伴了)。有了知识框架,后面的自学就容易了。

我刚报到那天,余老师说:希望你一周能出两篇原创文章,如果实在出不了,一周一篇也可以。但实际结果却是,我和燕十七变成了“一周最多一篇”,甚至是“一篇文章写两周”、“一篇文章写一个月”的情况。

之前,读《财富》、《福布斯》的文章,我经常感觉,那些文章,都不是作者在一周时间写出来的,可能花了两周,甚至一个月,我一直很向往这样的工作环境——不是为了偷懒,而是希望有足够的时间来打磨精品。可遗憾的是,国内的媒体环境是,希望你一周时间出两三篇。结果,我们这些积累不深的人,就只能写一些连自己都看不上的垃圾了。

但《建约车评》这个“个体户”,却肯给我们提供类似于福布斯的环境。余老师并不会要求稿件数量,但他对质量的要求很苛刻。

我在《建约车评》写的第一篇稿子是《自动驾驶芯片迭代速度远超“摩尔定律”》,虽然阅读量很低,没产生多大反响,但说实话,作为一个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芯片的文科生,在入行一周后能独立完成这种高难度的文章,我还是挺沾沾自喜的。(其他媒体是半年之后才写了类似题材的文章)这也为我后面挑战那些高难度的选题奠定了信心。

两个月后,我花10天时间(我说的10天,是白天加晚上,每天至少12小时)写出的《激光雷达世界大战》引起了超出我预料的反响。虽然我们当时的粉丝数只有36000,但这篇的阅读量却超过了8000,虽然不能算高,但要知道,那是很严肃的专业性文章,而且又超过10000字。文章发出后有几十个读者加我,说这篇文章对他们帮助很大。当有人知道作者“竟然是文科生”时,十分惊讶。作为一个外行,我写的文章能帮助到内行,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写这种深度稿件最大的体会是,与鸡汤文“越有深度越没人看”不同的是,产业类文章的读者质量更高,因为读者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越有深度,越受欢迎,你写个8000~10000字,只要确实有价值,就不怕别人看不下去。

12月中旬,一个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的PR找到我,说月底有个新品发布会希望我能参加一下。我给他们说:“正好我有个感兴趣的选题跟你们有关,想趁着这个机会做个深度采访,好好写一下。”

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通常,发布会上的稿件,媒体都是不重视的,很多都是随便搞搞,几个小时就能弄出来的,但这篇发布会稿件,我前后花了8天时间;并且,对我竟然为了发布会的稿件这样“浪费时间”,余老师非但没有反对,反而非常支持,耐心地改我的稿子,改了三次。这篇稿件的阅读量并不高,但通过这篇文章,我却对产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春节后,这家公司主动跟提出跟我们合作,签了几十万的合同,他们说太欣赏我们的文章水平了。这是我当初花一周时间为发布会写稿子时没想到的。我做事的态度就是,“这跟钱没关系”,如果我认为这个事情有价值,即使你不给钱,我也会做得非常认真;如果没价值,给再多的钱也不做。

春节前,我同事燕十七写《钴的战争》,花了3周时间,那篇稿子发出后,蔚来汽车的李斌特意给余老师留言,夸赞不已。但一篇稿子花那么长时间,如果换做“别人家老板”,估计燕十七早就被“拖出去砍了”。

我在5月初发的那篇《线控制动,自动驾驶路上的一颗“不定时炸弹”》,前后总共花了一个月时间。8500字,共改了七遍。这种文章的反响非常好,有好几个投资人加我微信说,最近正在考察类似项目,这篇文章对他们很有帮助。

虽然市场认可度很高,但在一个没多少钱的初创公司花一个月时间只写一篇文章,我还是会感到很不好意思,尤其是,我计算了一下,老板那个月付给我的薪水+房租补贴+交通补贴一共是18000元,也就是说,这篇稿子的成本就是18000元。这种事,即便是在“不差钱”的大媒体也很难想象的吧?

为了大精品,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因为,好的作品,就是车评君的信仰;当然,也是我的信仰。

我报到的那天跟车评君有一个对话。车评君说,有很多公司愿意出非常高的薪水请他去做高管或顾问,“可你知道我为什么执意要做媒体吗?”我说:因为你有一颗做大V的心。那一刻,车评君可能觉得我是这个世界上最懂他的人。

我为什么猜得那么准呢?因为我也有一颗做大V的心。去年,曾经有朋友问我:如果有一次选择出生地的机会,你愿意生在哪个国家?我说:中国或美国。他问:为什么不会考虑“幸福感最强”的北欧国家?我说:“人口太少了,你写一篇文章,发出去都没几个点击量。”虽然有黑自媒体人过于追求点击量的意思,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我内心的真实偏好。

我为什么有一颗做大V的心呢?我跟余老师交换过我的想法:哪种人最容易交到高质量的朋友呢?有趣味、有知识、有思想的人,而大V,往往是这种人的代表。

在媒体工作这两年,我结识了不少高质量的朋友——甚至超过了学生时代。什么是“高质量的朋友”?我的定义是:不必用喝酒来掩饰“没有共同语言”的尴尬,也能愉快地聊两个小时以上,这种聊天,交换的是趣味和知识,而不是酒量和房价。因为,你掌握知识和思想了,别人就会特别尊重你。

春节前,我去参加一个公司的产品发布会,群访环节,记者做自我介绍,多家央媒和一线财经媒体的记者做完自我介绍时,台上的院士、教授、老总们都没什么反应,但当我站起来说“我是《建约车评》记者”的时候,台上所有人都眼前一亮,在以眼神向我“致敬”;更有趣的是,一帮媒体同行,也向我投来崇拜的目光。会后,他们纷纷找我加微信。

他们致敬,是因为我们平台高质量的内容赢得了尊敬;而他们找我交换微信,则是把我误当成了“车评君”,是崇拜错了对象。

说实话,我曾经打算在自动驾驶领域里拜个师傅偷学手艺,等羽翼丰满后再自立门户。但经过几个月时间,了解到车评君的强大,了解到“我离不开车评君”之后,我彻底打消了此念头。

我不打算讲“车评君对我有知遇之恩,不能背叛”之类的话,因为在商业的世界里,道德的约束力很弱,我讲这话,会有人觉得我虚伪。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还算有自知之明的人,我不会把平台的牛逼当成自己的牛逼——说得简单扼要点,就是在车评君的平台上,资本可能给我个人部分估值1000万,但如果我自己做个平台,市场可能给我连50万的估值都给不了。

认识到这一点,我就要义无反顾地做车评君的小弟了。

但我相信,我跟着车评君再混几年,迟早以后有一日,我也会成为那些人“肃然起敬的对象”。

其实,早在进入《建约车评》两三个月后,我就有过这样一个心理变化:有好几个我在半年前还十分向往、但对方根本无意接纳我的财经媒体和科技媒体,现在我都看不上了。因为,我确信自己已经超过他们的水平了。

两周前,我在北京的时候,车评君对我说:“从文章质量看,你现在的水平,已经超过了90%的汽车记者,但离我的要求还差得很远。”是的,我一直记得,刚进去第一天,他就对我说:“我对你的定位是,未来成为自动驾驶领域top3的作者。”在这样的变态要求下,我想不成文大牛都难。

我时常为自己能有机会追随车评君而感到幸运。而是之所以能找到这个伯乐,是因为我前老板秦朔老师把我推荐给一个咨询公司的大佬,是那位大佬把车评君的文章推荐给了我。每想到这个,我就对秦朔老师、对曾经间接把我推荐给秦朔老师的兄弟充满感激。

甚至,我当年离开体制内媒体加入秦朔朋友圈,导火索是我们办公室有个同事实在太差劲了,每天啥事不干,只知道制造噪音污染,我实在受不了了,跟他大吵一架后愤然决定“离开这个糟糕的环境”。一想到这里,我甚至觉得,我能有缘认识车评君,并由此而迈上快车道,在某种程度上还得感谢那个糟糕的前同事了。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个逻辑很奇葩,但我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由于结果实在太圆满,所以,我愿意感恩所有的“原因”。

有没有发现,我在前面提到自己在《秦朔朋友圈》和《建约车评》的经历时,很少出现“工作”的字样,我用的词都是“学习”?是的,在我的理解中,在大佬身边工作,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学习,而且,这是比在Top5高校的课堂上的学习更有价值的学习。

曾经,某直辖市市委书记对跟他的党报记者说:“你跟着我写三年新闻,绝对胜过读一个新闻系的研究生。”以前我觉得这话说得跋扈,但最近半年,我的深刻感受是:跟着车评君干一年,胜过读一个复旦或人大的新闻学硕士;区别是,在高校读新闻,你得交学费,而在这读个“学位”,车评君付你工资。

说了这么多,下面开始进入主题。《建约车评》要招新啦,如果你有志于跟着车评君“读研究生”,可以考虑加入我们。

我们希望你是这样的人:

1.文字是你的最高信仰,写作是最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事情,并且要有追求精品的意识;

2.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商业和科技有浓厚的兴趣,并有一定洞察力;

3.对汽车产业有所一定基础,并有志于参与新能源、车联网、无人驾驶这场会改变产业格局、重塑人类生活方式的大变革;

4.有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如果听说好,更佳;

5.写作大部分时候需要一个人独自完成,这需要你有很强的自律能力、独处能力,并且要有足够的专注度、追求效率;

6.情商高,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加分项:有两年以上商业媒体或科技媒体从业经验;对芯片产业有深刻了解。

在这里,你将收获什么?

1.前面文章中提到的,我收获的那些,你只要踏实肯学,都可以得到。

2.避免“中年危机”

写普通新闻,是拼体力的青春饭,我这样30岁以上的人没法和25-26岁的人竞争力,但做深度稿件,时间就是壁垒,因此,根本不必有年龄恐慌。

秦朔老师、吴伯凡老师,现在已经50岁了,依然笔耕不辍,很多文章都在业界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其实这是一条可复制的道路。

车评君坚持,我们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用来做深度报道,这样,你就不用担心到了35岁之后会被年轻人干掉。

3.跟行业精英面对面谈笑风生,积累装逼资本

对做媒体、喜欢跟人交流的人来说,跟业界精英建立直接联系、零距离谈笑风生,至关重要,他们不仅是你最好的学习对象、可能为你日后的事业提供很大帮助,而且,这样的经历,也可以为你积累起雄厚的装逼资本。

不过,试想一下,如果你在一线财经媒体科技媒体当记者,近距离采访马云马化腾的概率有多大?几乎没有,能采访他们的机会,通常都属于“总编辑”。

之前,我曾经十分好奇,为什么吴晓波、秦朔、刘东华、牛文文这些人可以跟那么多的一线企业家有那么密切的关系。最后,我发现,答案是:他们刚大学毕业,还是个普通小记者的时候,王石、柳传志这些人还是刚起步不久的“普通创业者”,很容易接触;而当马云、丁磊、马化腾、江南春创业的时候,秦朔已经有了一定的江湖地位、吴晓波也已成名,要想接触这些到这些“普通创业者”就更没难度了——确切地说,在早期,应该是丁磊、马化腾更需要秦朔、吴晓波的支持,而不是相反。

优秀的资深媒体人,一定是可以跟优秀的创业者、企业家共同成长的。

现在,无人驾驶刚处于起步阶段,如今,余凯、张天雷、李一帆、佟显侨这些行业精英,就相当于上世纪80年底末、90年底初的王石和柳传志,相当于2000年前后的马化腾、马云、丁磊,还处于“普通记者可以接触到”的阶段,你现在加入这个领域,有机会通过跟这些人交流迅速成长起来。

4.你可能不好意思问的收入问题

只讲情怀不谈钱的招聘都是耍流氓,所以,当初车评君在上海见我时说的第一段话里面就提到了“我一个月给你多少钱”。

虽然我进去之前,我跟车评君本人都曾为“发不出工资”而担心,但进去之后才发现,完全是多虑了。

虽然由于人员太少,产能也有限,我们的原创稿件数量并不多,但质量的受认可度极高。很多大型车企集团以及几乎全部的新造车公司的一把手和高管都是我们的订阅用户。毫不意外,他们的PR也都是我们的粉丝。

我们团队负责商务的同事,从来没有为找不到客户而头疼,真正让他费心思的问题是:该拒绝谁?对没拒绝的那几个客户,如何提供超出他们期望值的服务?

我很自豪地告诉你,通常,我们的合作稿件发出去后,客户的回答都不是“很满意”,而是“非常满意”。

有这样的客户服务能力,还用担心挣不到钱吗?

由于对未来的收入比较乐观,我明明自己在杭州有房,却依然打算下个月起搬到上海去过租房的生活,因为在上海有更多的学习机会;而为了这些学习机会,多支付一部分房租,我是愿意(也能够)的。

如果你很向往车评君这样一个老板,也被我的情怀所打动并希望能成为我的同事,请发简历到397558397@qq.com或2691378@qq.com,并附上任意自己满意的作品。

作者个人微信:charitableman

招聘

《建约车评》招聘内容编辑,希望与具有如下特点的你,一起打造不凡的汽车科技新媒体。

1.人品好,三观正;

2.极强的进取心;

3.文字好,以写作为信仰;

4.心态极度open;

5.英语好。

简历请发2691378@qq.com,附上任意自己满意的作品。

建约车评只做有价值的汽车科技报道

© 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