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养生 文章内容

疫情期间,我终于做到了微笑服务

发布时间:2021-02-12 20:57:31来源:医学论坛网

大概十几年前,一些医疗主管部门,突然在中国的医疗行业搞了一场颇有声势的“微笑”服务运动,要求医务人员在接诊病人的时候,要面带微笑,保持耐心。

当时包括阿宝在内很多医务人员的第一反应是:上面那几位,又喝多了。

在中国的大部分公立三甲医院,微笑服务,除了一些特殊的门诊和病房之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医生做不到微笑服务,并不是因为医生修养不足或者素质低下。事实上,医生这个行业的平均学历,在所有行业中是名列前茅的,像北上广的大医院,没有正规的名校研究生学历,基本是进不去的。

这些名校毕业的硕士博士,都是高学历人群,平时和人聊天也都是面带微笑温文尔雅,举止非常得体。但一到了门诊,这些平时温文尔雅的高级知识分子,基本就笑不出来了。

原因无他,病人太多了。

以阿宝为例,在前几年的时候,出一天烧伤门诊,基本要看80-100个病人。

上午门诊出诊时间是三个半小时,210分钟。以40-50个病人计算,每个病人平均就诊时间只有四五分钟。

在这四五分钟的时间里,你要把病人叫进诊室,问清楚病人的病情,等病人脱衣服,给病人拆包扎,给病人检查创面,给病人处理创面并包扎,给病人开药取药,给病人写好病历,给病人交待清楚各种注意事项,等病人穿衣服,交待清楚下次复诊时间,给病人计费开条,指导病人去缴费,在病人缴完费后还得检查缴费凭据。

说四五分钟,其实根本不可能每个病人都四五分钟。因为每次门诊,都会有至少七八个比较复杂的病人,这些病人要么创面范围大,要么病情复杂,要么情况较重需要联系安排住院,要么病人想法特别多各种找茬不配合。这些病人花费的时间,都远远超过四五分钟的平均时间,而这些病人额外耗费的时间,都得从其他病人身上找补出来,这样一算,大部分病人的诊疗时间,可能只有三四分钟,甚至更短。

所以,每次出门诊,都和打仗一样,医生要抓紧每一秒钟的时间,尽快的完成诊疗。

在疯狂的节奏之下,平时彬彬有礼的绅士,平时温柔体贴的淑女,都变成了急赤白脸的催命鬼。

“小伙子你赶紧走两步,快进来,这点伤至于让人扶吗?磨磨蹭蹭干什么呢?”

“赶紧脱衣服,在医生跟前扭捏个什么?我这边忙着呢没空慢慢哄你!”

“我都给你讲两遍了你怎么还记不住?我说的时候拜托你认真点听行吗?”

“你老板多可恨多无耻拜托你不要再讲了,先告诉你到底受伤多久了?我都问了三遍了你还在骂你老板!”

“我说了肉可以吃,你又问我牛肉可以不可以,我说了牛肉可以你又问羊肉可不可以,我再说一遍:肉可以吃!听明白了吗?”

很多患者,都有非常强烈的倾诉欲望,但他们的倾诉会被医生不停的粗暴打断,因为医生没有时间听你讲打火机的厂家有多不负责任,更没时间听你复杂曲折的维权经历,医生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把自己需要的医疗相关信息问出来。

甚至,医生都没有时间听你的感谢。你对医生诚心诚意的致谢,吧啦吧啦的感谢他妙手回春的时候,他一边嘴上敷衍的回应,一边盼你赶紧走,他好叫下一个病人。

想象一下:在这种疯狂节奏下,医生正处理病人的时候,突然诊室门口被推开,一个没挂号的家属把脑袋伸进来:医生,我想咨询个事儿。什么?让我等会?我就两句话的事儿,一分钟就完!什么?一分钟也得出去等?什么?咨询也得挂号?你什么态度啊?你什么医德啊?你们医生就认钱对吧?

想象一下:在这种疯狂的节奏下,医生正在和病人交待病情的时候,突然诊室被推开,一个大大咧咧的病人走进来:医生,您这儿没号了,给我加个号吧?什么?加满了加不了?你什么态度啊?你什么医德啊?你们医生见死不救是吧?

相信我,这时候,不冲上去狠狠抽他一个大嘴巴,完全是因为我们医生学历高涵养好。

以及,觉得可能打不过他。

碰到个素质低难缠的傻缺,看着他磨磨蹭蹭叽叽歪歪不断毫无意义的浪费你的时间,那火直往脑门上冲。

如果运气再糟一点,碰到个素质极低故意找茬的地痞流氓之类的,那就很容易擦枪走火。

在这种情况下,你让医生微笑服务?

我不哭就不错了好嘛!

很多人说大医院医生冷漠,却不知道医生为什么冷漠。

冷漠,是医生应对数量庞大的门诊患者的一种策略。医生只有冷漠,你才不会有那么多废话。如果医生对你热情了,你很可能就罗里吧嗦的倾诉个没完没了。

我本来以为,我的医生生涯,就要这样过一辈子。

然而,新冠疫情来了。

因为疫情的原因,北京各大医院的患者数量,尤其门诊患者数量,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北京医院取消了现场挂号,门诊全部改成预约制,而且原则上不准门诊加号。

在北京工作十几年,烧伤门诊数量,首次出现了大幅度的断崖式下滑,门诊工作一下子轻松了。

门诊数量断崖式下跌的结果,是医生的时间,终于不紧张了。

既然不紧张,那一切就都好办了。

碰到磨磨蹭蹭的患者,不再着急催促了,而是安慰他不要急,慢慢来。

碰到男医生面前害羞不肯脱衣服的患者,不再不耐烦了,而是耐心说服教育,哄她自己乖乖脱。

碰到罗里吧嗦的患者,也不会不耐烦了,只要时间不紧张,就听听他如何倾诉,顺便还给他提一些维权建议啥的。

跟患者交代病情的时候,语速放缓了,语气温和了,对方记不住就再说两遍,反正不着急了。

偶尔碰到个别地痞无赖,也不再着急上火,而是充分发挥名校博士的智商优势,冷静沉着的和他斗智斗勇,基本都能搞定。

擦枪走火的事情,更是完全没有了。

以前出门诊,天天绷着个脸。

现在出门诊,始终面带微笑。

除了奖金少了点,这日子其实挺不错的。

前几天科里工作终结,听领导痛心疾首的讲疫情如何影响了科室工作,门诊住院患者出现了多大幅度的下滑,科室收入出现了多么严重的下降,亏损有多么严重。

感到内心很内疚,似乎自己在享国难福。

但是——

这次疫情,似乎证明了:很多病情轻微的病人,是完全可以在基层医院就诊的,其中一些甚至是根本不需要去医院就诊的。

这次疫情,似乎证明了:门诊预约制是可行的,分级诊疗是可行的,把大部分普通病人留在基层医疗机构处理是完全做的到的,病人往顶级医院过度集中是可以避免的。

这次疫情,似乎证明了:顶级医院的医生,其实是可以不必像以前一样忙的。

这次疫情,似乎证明了:医生微笑服务,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把医务人员的工作量降到合理的范围,不仅医务人员幸福感会大大增加,患者的就医体验,也会大大改善。

到底是疫情的压力扭曲了正常医疗秩序,还是长期被扭曲的医疗秩序在疫情压力下被迫回归了正常?

谁知道呢。

往期推荐

1

2

3

4

微信公众号改版了

左侧一键分享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右侧一键在看与点赞也欢迎点个在看

最后,推送规则也改了

别忘了星标一下

© 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