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美食 文章内容

为什么中国人会把「下饭」当作对一道菜的夸奖?

发布时间:2021-07-06 08:00:53来源:知乎日报

题图:《喜欢你》

「下饭」为什么是对菜的正面评价?

我们说一道家常菜好吃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下饭」这个词:这菜好吃,挺下饭的。

但我们评价的明明是一道菜,为什么总是和饭离不开?有网友不禁要问,难道这是反映了人们对米饭的追求吗?

其实小小的一个词里,隐藏着的是中国这几十年飞速发展的缩影。

答主:allen(3000+赞同)

因为中国刚刚告别「勒紧裤腰带」的时代不到50年,「副食代主粮」也就是最近20年的事情,能「下饭」的重油盐菜,对上一辈人就是美食。

吃过高粱米饭吗?或者带着麸皮的「糙米饭」?高粱饭、番薯、玉米,基本是70-80年代中国普通家庭餐桌上的主梁。

普通工人、农民重体力劳动,出汗多,主食吃太多难下咽。

而「下饭菜」意味着重油、多盐的菜,在上一代人已经是要珍惜吃的美食。

70年代,窝窝头随便吃还是一件让人笑容满面的事

哪怕到了90年代,城市里的老百姓还管比较细杂质少的面粉叫「富强粉」。因为大部分普通家庭吃的面粉,是带偏灰色的「二号粉」。

从上世纪70年代的勒紧裤腰带,到80年代的凭票购买,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子,从追求精细粮食再到粗细粮搭配重新成为消费时尚,也就是最近50年的事情。

而在70年代,人们刚刚摆脱「勒紧裤腰带」的时候,家里能有一口换口味的腊肉、下饭菜,已经是奢侈,豆制品、木耳、香菇、海鲜这些,很难出现在普通餐桌上。

不说顿顿高粱米、粗窝头的难以下咽,关键是新鲜蔬菜很少,一小撮咸菜疙瘩滴1-2滴菜油就是「下饭」的佳肴了。

仅2005年开始的10年间中国食用油产量翻了三倍多

你说为啥不吃青菜?产量比主粮低供应少是一方面,关键是青菜需要油炒。大部分农村家菜都是晒干了,多放粗盐做成咸菜。还不敢多吃,也就是俗称「下饭菜」。

70年代普通农村一大碗米饭上一点点「下饭菜」吃没了就只能干吃饭

村里酒席也不过是一锅食物管饱随便吃

这时候的「菜」一般都是指「萝卜、土豆、南瓜」这些储存容易、产量较高的菜。

至于肉,是过年才吃的。

而且就这,还主要供应夏秋季节,冬天没有什么蔬菜,只有储存的大白菜。

经历过这些,才知道,有些饭,真的「咽不下」。

「能下饭」的已经是美食。

另一位答主也写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说「下饭」真的是个很美妙的词。

答主:简在我心(600+赞同)

因为以前穷,穷到没有下饭之物。

但凡是个下饭的菜,都是奢侈的。

所以下饭菜就是一个美妙的词,就像梅子对于渴得要死的人一样有吸引力。

中国这三四十年发展太快了,用恍若隔世来形容都不为过。

现在的年轻人估计很难理解中国三四十年前是个什么样的生存状况。

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疑问。

我是七零末出生,所以很幸运,小时候,饭已经能够吃饱了,应该说是勉强能吃饱,但是还不能放开吃。

我记得曾经一段时间流传说咸菜是致癌物,要少吃。

可是咸菜是我们小时候唯一的能常备的下饭菜。不吃咸菜,你吃什么?

真是何不食肉糜!

并且即便是咸菜,也是几乎没油的。浙江人会熬猪油,但是家里穷,连劣质猪油都缺乏,舍不得往咸菜里放。

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每顿饭能干掉两大碗满满的米饭,唯一的下饭菜是咸菜,没有油的,也照样吃得很香。

也很知足,因为能有米饭吃。

我妈曾经描绘她小时候的美好回忆:家里的横梁上挂着一条咸带鱼,挂到发黄、风干,也舍不得吃,但是每天端着碗看看都流口水,吃饭也香了不少。

过年的时候才偶尔能吃点荤腥。然后我妈说,拿着一根带鱼的刺儿,就能吮吸着吃一大碗,觉得太美味。

夏天农忙的时候,伙食会好一点,也就是弄个什锦菜或皮蛋豆腐之类的,那都是无上美味了。

怎么吃皮蛋呢?剥一颗皮蛋,切开,大家一起吃。

都是用筷头点一点皮蛋的蛋黄,然后吃一大口饭。

所以后来我和姐姐去小姑家做客,惊呆了:端上来一大盘切好的皮蛋,然后看某人一口就是一片皮蛋……

竟然还有人这样吃皮蛋的??!

得多奢侈?!

因为从小缺油,所以我这辈子难以戒掉的爱好之一就是对油炸食品缺乏抵抗力。

主要代表就是油条。

我小时候有三大梦想,其中之一就是能够油条吃个够。

所以到了高中,早中晚三餐都是油条就着米饭吃,这样最经济实惠,又好吃。

中学的时候,油条是两毛钱三根。而小学的时候,油条是两分钱一根,也是吃不起。

那相比我姐姐上高中每周都是自带咸菜,已经幸福多了。

忆苦思甜,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

知乎热门文章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戳「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回答

觉得有趣就点亮「在看」吧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