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19 17:49:39来源:idiabetes
点上方蓝字“idiabetes”关注我们,
然后点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编者按:
最近,杨金奎教授团队在著名的DiabetesCare杂志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对2007~2017年中国2170万人群1型糖尿病发病率的统计,推算出自然人群中国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可能被低估。该研究意义重大,是1型糖尿病发病率的大规模人群调查。论文第一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刘畅博士。
01
研究背景
1型糖尿病(T1DM)的发病率各国差异很大[1],西方国家特别是北欧的发病率高,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发病率都比较低[1,2]。根据全球糖尿病研究项目(DiaMond)的调查[3],1985~1994年中国儿童T1DM的发病率仅为0.51/10万人年,是世界上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翁建平教授等人在2010~2013年调查发现[2],中国所有年龄段的T1DM发病率估计为1.01/10万人年。
全球范围内T1DM的发病率在过去的三十年有所增加[4]。研究认为,环境和行为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但是,T1DM在中国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仍然较低。自1994年迄今为止,虽然中国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中国大陆城市关于T1DM发病率的研究仅有5项[1,2,6-8],2013年之后就没有了中国人群T1DM发病率的研究。另外,目前的研究均仅限于对医院病例报告的回顾性分析,不能外推到中国自然人群。而且大多数关于T1DM发病率的研究都集中在儿童时期,而较少关注成年时期[9]。事实上,成人初发T1DM并不罕见,中国广东的一项调查发现30岁以上成年人的发病率为0.69/10万人年。
正因为以上原因,既往的中国T1DM发病率可能无法反映实际情况。杨金奎教授团队对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的一项基于人群的T1DM数据进行了纵向分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研究吧。
02
研究方法和结果
该研究中使用的数据来自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BMHCIC),该中心负责大北京地区的人口和卫生健康信息,接收153个有资格诊断T1DM的诊疗中心上传的新诊断T1DM数据,覆盖了大北京地区的8个城区和8个郊区各年龄段2170万常驻居民。
研究者按年龄组和性别分别计算T1DM的年发病率和95%CI,使用泊松回归模型和灰色模型(GM)预测T1DM的发病趋势。
结果表明,在2007~2017年,2170万人群中有6875例新诊断T1DM,累及各个年龄组,发病高峰出现在10~14岁年龄段,为7.15/10万人年(95%CI:5.28~9.70),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1);最低的是75岁及以上年龄段,为1.49/10万人年(95%CI:0.97~2.29)(图1)。
图1.不同年龄段T1DM的发病率
T1DM的发病率在十年之间明显增高,从2007年的2.72/10万人年(95%CI:2.51~2.93)显著增加到2017年的3.60/10万人年(95%CI:3.38~3.78)。进一步对各年龄组发病率进行分析,发现0~14岁和15~2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没有显著增加,但≥30岁年龄组的T1DM发生率从1.87/10万人年显著增加到3.52/10万人年(P<0.05)(图2.A)。研究者预测T1DM的发病人数在未来十年内将增加1.57倍(图2.B)。研究者分别使用泊松回归及GM模型预测10年后各年龄组T1DM发病人数(图2.C),预估2027年的T1DM群体中18.80%为0~14岁年龄组,7.43%为15~29岁年龄组,73.77%为30岁及以上年龄组。
图2.T1DM发病率和使用泊松回归及GM模型预测的T1DM发病趋势
另外,男女患病比例各年龄组不同,30岁以下年龄组为0.885(95%CI:0.813~0.952,P=0.002),30岁及以上年龄组为1.272(95%CI:1.200~1.350,P<0.001)。诊断时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病率为31.10%,调整年份后,无论性别如何,0~4岁组的酮症酸中毒百分比最高,为52.52%。
研究结论:此次研究发现T1DM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之前的报道,且呈现上升趋势。按年龄组分析发现,发病高峰在10~14岁年龄组,但T1DM发病率只在30岁及以上成人中急剧增加,在青少年中则没有明显增加。患病男女比例以30岁为分水岭,30岁以下女性明显高于男性,30岁及以上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03
该研究的意义和局限
该研究意义重大,是针对大规模人群进行的T1DM流行病学调查,比既往的基于医院病例报告的回顾性分析可能更能反映真实的情况。
该研究发现中国T1DM发病率虽然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显著高于既往的数据,且在10年间发病率逐年上升,说明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T1DM发病率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显示T1DM发病率的增高只在30岁及以上成年人中出现,提示早发型T1DM和晚发型T1DM在发病机制上可能存在着不同,为进一步深入探索T1DM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该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一样,T1DM诊断属于临床诊断,而成年发病的T1DM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会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BMHCIC对于长期应用胰岛素(>1年)、诊断后1年未使用其他降糖药、胰岛功能缺失、诊断年龄和自身抗体阳性等因素进行了年度审查,以区分T1DM和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专家简介
杨金奎
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人大代表。2019年入选“北京学者”。
北京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糖尿病防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主任。
重点开展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和胰岛功能与分子标记物的基础研究。2006年发现冠状病毒ACE2受体对糖代谢的作用;2018年提出胰岛素分泌“双开关”控制理论;2017年发现尿微量触珠蛋白预测糖尿病肾病新方法。2021年发现黄连素降糖作用分子靶点。获国家新药证书3项,省级科技成果奖6项。发表SCI论文92篇,被引超过3500次。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1.KarvonenM,Viik-KajanderM,MoltchanovaE,LibmanI,LaPorteR,TuomilehtoJ.Incidenceofchildhoodtype1diabetesworldwide.DiabetesMondiale(DiaMond)ProjectGroup.DiabetesCare2000;23:1516–1526
2.WengJ,ZhouZ,GuoL,etal.;T1DChinaStudyGroup.Incidenceoftype1diabetesinChina,2010-13:populationbasedstudy.BMJ2018;360:j5295
3.YangZ,WangK,LiT,etal.ChildhooddiabetesinChina.Enormousvariationbyplaceandethnicgroup.DiabetesCare1998;21:525–529
4.Mayer-DavisEJ,LawrenceJM,DabeleaD,etal.;SEARCHforDiabetesinYouthStudy.Incidencetrendsoftype1andtype2diabetesamongyouths,2002-2012.NEnglJMed2017;376:1419–1429
5.LawrenceJM,ImperatoreG,DabeleaD,etal.;SEARCHforDiabetesinYouthStudyGroup.Trendsinincidenceoftype1diabetesamongnon-HispanicwhiteyouthintheU.S.,2002-2009.Diabetes2014;63:3938–3945
6.WuHB,ZhongJM,HuRY,etal.Rapidlyrisingincidenceoftype1diabetesinchildrenandadolescentsaged0-19yearsinZhejiang,China,2007to2013.DiabetMed2016;33:1339–1346
7.ZhangH,XiaW,YuQ,etal.Increasingincidenceoftype1diabetesinchildrenaged0-14yearsinHarbin,China(1990-2000).PrimCareDiabetes2008;2:121–126
8.GongC,MengX,JiangY,WangX,CuiH,ChenX.Trendsinchildhoodtype1diabetesmellitusincidenceinBeijingfrom1995to2010:aretrospectivemulticenterstudybasedonhospitalizationdata.DiabetesTechnolTher2015;17:159–165
9.ChiangJL,KirkmanMS,LaffelLM;Type1DiabetesSourcebookAuthors.Type1diabetesthroughthelifespan:apositionstatementofthe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DiabetesCare2014;37:2034–2054
最新《国际糖尿病》读者专属微信交流群建好了,快快加入吧!扫描左边《国际糖尿病》小助手二维码(微信号:guojitnb),回复“国际糖尿病读者”,ta会尽快拉您入群滴!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版权声明
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