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财经 文章内容

九卦 | 科技为王,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挑战

发布时间:2021-10-21 22:32:54来源:九卦金融圈

来源|九卦金融圈

作者|杨波(九卦金融圈专栏作家)

编辑|郑斌

美编|杨文华

Technology

41家A股上市银行的2021年中期财报披露完毕,机构观点普遍认为:这是自2014年以来最漂亮的一份银行股中报,但是行业的内部分化也正在加剧,有的银行营收与利润双双呈现两位数增幅,有的银行营收同比却下降了两位数,市场竞争空前激烈。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小商业银行的两极分化尤为显著,优质的城商行如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其成长性已经成为区域性银行中的领头羊,资产规模在过去几年也不断扩大,经营效益与用户口碑双增长,并成为上市银行中不折不扣的“白马股”。与此同时,有的上市城商行、农商行却深陷增长泥潭,过度依赖于息差收入,抗风险能力较弱。

考虑到疫情这个变量,面对未来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的,区域性银行如何在恪守金融本源、服务本地和实体经济的总体定位下,有效推进自身战略从规模增长向价值增长转变,加快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步伐,从而有效支撑核心业务的高质量增长,重塑自身产品与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了当下区域性银行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

近期,百度智能云发布的《各擅胜场智绘未来——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就预测:在行业两极分化的态势之下,区域性银行正面临着“不进则退、不变则衰”的现实挑战,需要通过“夯基础、重体验、拓生态”来不断加快转型力度,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先机。

七年最佳,为何“靠天吃饭”?

从总体上来看,此次银行中报被看成是“近七年最佳”,但细究数据背后的逻辑,却也是耐人寻味。

据天风证券分析: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2.94%,较一季度提升8.33%,增速近七年最佳。业绩加速释放主要系信用减值计提同比下滑及低基数效应,而且资产结构向好,负债成本优化,资产质量稳中向好。

从盈利来看,今年上半年,41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9772.02亿元,同比增长12.97%。而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截至今年6月末,商业银行的整体净利润达到了1.1万亿元,以此计算全行业日赚金额达到61亿元,其中六大行日赚可达35亿元。

可以说,在净息差承压的情况下,银行业上半年的业绩表现超出市场预期,这也推动银行股在9月初出现了一波股价反弹走势。

据《北京商报》9月5日公布的一项统计:在40家披露半年报的上市银行中,有半数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收的比重超过75%以上,且排名靠前的多是城商行、农商行。其中,瑞丰农商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94.18%,贵阳银行、厦门银行、西安银行、重庆农商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在86.37%至88.18%之间。

在利息净收入占比高于75%的20家银行中,则鲜有国有大行、股份行"现身",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两家大中型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8.61%、58.87%;中国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占比也不足70%。

从财报透露出来的信息:相比于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区域性银行更加依赖息差收入,不过,息差收入毕竟是“靠天吃饭”,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严重依赖于这一收入的城商行、农商行等区域性银行,在全行业靓丽业绩的背后,迎来的挑战将越来越大。

多重夹击下的白银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区域性银行已经从过去的“黄金时代”进入到“白银时代”,由高速增长转变为平稳增长,由注重规模扩张变成提升内在价值,未来要更加注重本地化、差异性和科技创新,从而在分化的市场中站稳一席之地。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末,区域性银行总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26.8%,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1年一季度末,区域性银行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例为46.9%。

从中报披露出来的数据来看,多家区域性银行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凡是业内公认金融科技创新能力强的银行,其业绩表现也通常较好,成长性指标也领先于全行业,这在区域性银行中表现的尤为显著。

从这个角度来看,以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能力,已经从过去的“坐而论道”变成了真实的财报数据,更成为中小商业银行货真价实的核心能力。

但是从市场竞争的情况来看,区域性银行面临着来自于国有大行、股份行、民营银行的多重夹击。

尤其是财大气粗的国有大行,近几年其渠道不断下沉,并运用数字化手段,通过提高信贷额度、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利率、提高贷款审核效率等方式抢夺优质客户资源,这对区域性银行的业务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加上近几年兴起的民营银行,凭借着股东背景、技术与人才优势,采取“互联网+”的轻资产模式实现快速发展,也与区域性银行客群重合度高,已经对区域性银行的业务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是“靠天吃饭”,且科技转型能力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是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对于本来就在技术与人才上有短板的城商行、农商行来说,压力可想而知。

尤其是在年初监管部门规范互联网存贷款业务的大背景下,业务范围被严格限制,过去通过互联网平台巨头做跨区域业务的模式也被叫停,由此限制了区域性银行外部增量市场的拓展,深扎本地将成为主要抓手。

《白皮书》提出,区域性银行在回归服务地方本源定位的前提下,应当结合地域特色和客群特点,打造经营特色化、内外敏捷化、全域智能化的数字银行。践行“特敏智”的数字化转型蓝图,寻找合适的发力点很关键。

回归本源,打造特色“蜕变”

无论是城商行还是农商行,主要由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转型而来,虽然现在的资产和效益都跟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服务区域经济、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一直是其业务本源与核心价值。

事实上,2020年以来监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新规,包括对互联网存贷款业务的严格限制,都是要让区域银行回归到这个本源中来,而不是去片面追求规模和体量。

“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区域性银行自身定位模糊,部分银行走上‘规模至上’的道路,盲目扩张异地业务,并出现‘脱实向虚’现象,对于本地实体经济支撑力度不足,也埋下了诸多风险隐患。”这样的评价,可谓是一语中的。

过去一年多的祭出一系列的监管新规,限制了外部增量市场的拓展,就是要迫使城商行、农商行深扎本地,打造区域特色、服务地方经济。

(城商行和农商行画像)

危机也就意味着机会,面对大型银行的业务下沉趋势,农商行可以将业务再进一步下沉到农村,以高密度的服务弥补农村金融服务不足问题。

比如,对于进取型的城商行来说,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自身能力边界,制定发展策略,更善于利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工具与模式促进业务增长,实现蜕化蝶变。

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对于今天的城商行、农商行而言,已经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

事实上,一批进取型的区域性银行,比如宁波银行、中原银行、重庆农商行等,就是典型的转型代表。

-银行转型启示录-

比如宁波银行,作为第一批上市的城商行,其上市之后强势的业绩表现和股价走势,不仅证明了自身的高成长性,更是表明了数字化转型的价值。

在宁波银行披露的中报里面:金融科技作为高频词汇被提及了14次。例如,宁波银行推出的小微企业“线上快审快贷”产品,融资企业全流程线上申请,银行“云评估”系统自动评估,服务更加精准、高效。

在《白皮书》中,就对宁波银行的转型进行了深度剖析:纵观宁波银行不断深化的科技赋能与数字化转型历程,其在组织架构变革、关键技术投入、业务数字化等方面的建设,为其成为真正的智慧银行提供了重要助力。

在零售和对公业务的数字化应用上,大数据技术是宁波银行探索最早、最深入的技术之一。从2012年建立数据中心起至今,宁波银行不仅上线了大数据平台,而且已经实现了对风控、营销等业务的全方位支持。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商业化,宁波银行也积极将AI能力引入具体业务中。百度智能云为宁波银行搭建了EasyDLOCR和TextMind两大AI自训练平台,打造了银行内部的AI模型研发应用能力,为上层业务场景提供支撑;此外,百度智能云还为行内提供了敏感词检测及地址标准化服务,有效提升全行运营效率及服务水平。

在数字化助力下,宁波银行的个人客户数快速增长,从2014年末的249.81万户,增长到2020年末的1211万户,年均复合增长率30%。2020年,个人贷款金额2616.53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8.05%,不良贷款率0.89%,处于较低水平。

从财报来看,宁波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50.19亿元,同比增长25.21%,其中,非利息净收入90.36亿元,同比增长31.53%。归母净利润95.19亿元,同比增长21.09%;ROE(加权平均)达到了17.49%。这些增长数据在40家上市银行中位居前列。

显然,数字化转型不是表面文章,需要结合业务来做深、做透,尤其要结合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对业务场景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逐步让科技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数字化指南,转型有道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数字化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连国有大型银行在科技转型上都要交学费,对于本来就基础较弱的区域性银行来说,更要有策略和耐心。

尤其值得关注的:考虑到多数城商行和农商行的技术、资金及人才上的短板,可以积极利用市面上的成熟工具,比如,在对公业务上,先对现有的数据资产进行价值重构,再引入智能客服强化来客户黏性,然后再通过产品创新推荐有针对性的产品。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区域性银行而言,并非是不想进行数字化转型,而是缺乏明确的转型方向和路径,经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跟着风口起舞,结果是事倍功半,很多转型的改革又回到了原点。

数据治理就是很好的案例,许多区域性银行在数据治理阶段存在大量“烂尾楼”工程,技术部门设计了数据治理标准,却无法调动业务部门资源调整适配新的标准,导致项目停滞。数据治理尚且如此,更何况上层数字化应用的推行。

因此,在转型过程中,银行的管理层应该克服“走捷径”的思维,坚持长期战略,自上而下、由表及里地落实差异化策略,才能实现更好地发展。

同时,银行在转型过程中,一定要将业务价值作为制定科技投资决策的首要衡量标准,这样就不会让转型成为缘木求鱼,而是在业务中促转型,在转型中优化业务,成为一个正向循环。

从能力上而言,相比于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甚至于新兴的民营银行,缺乏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这是转型中最为现实的难题。考虑到这样的现实情况,《白皮书》提出了“夯基础、重体验、拓生态”三大转型的关键要素。

夯实组织、数据、技术基础

首先,组织、数据、技术是数字化转型中的三大基础要素,也是必须夯实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所谓的转型成果只是构筑在沙漠上的海市蜃楼。

一方面,通过对组织架构的逐步调整,建立起适应市场创新的敏捷组织架构,并整合内部技术资源、打破技术与业务壁垒。相比于国有大行,管理层级少、组织结构简单的区域性银行,在这方面反而具有一定优势。

比如,中原银行通过打破原有金字塔式组织架构,围绕特定客群与产品,搭建开发运营部落,部落下面设置业务与科技融合的跨职能行动小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精准解决客户痛点。

体现在组织文化上,传统银行的文化是建立在保守的风险文化之上的,而数字化转型强调创新,因此需要对银行的企业文化进行变革,推动数据文化、敏捷文化等数字化理念建设,改变原来的传统思维,把数字化思维融入到整个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文化保障。

另一方面,数据作为基础资源,在满足监管机构对数据报送的要求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大前提下,需要更加重视数据治理能力,将数据治理与业务需求相结合,提高数据治理的价值,为用户的精细化运营提供支撑。

(百度智能云智慧金融解决方案架构图)

此外,在技术上,为实现技术与场景需求的迅速融合,区域性银行则应避免进入过度技术创新误区,同时不必囿于对底层技术研发的大规模投入。要注重技术与数字化场景的结合,不能像大型银行走扩大技术团队、事必躬亲的道路,而应该以成熟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为主,注重数字化应用的实际落地效果。

比如,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可以遵循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的顺序,首先引进基础性和成熟度较高的技术,逐步验证其在业务场景中的实际作用,不需要一蹴而就。

大型银行资金、技术力量雄厚,过去几年间,已经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应用,从营销、风控、客户服务到运营、管理,应用案例越来越普遍,智能化产品的成熟度也逐渐提高,其应用价值也在大型银行中得到了验证。对区域性银行来说,未来时代,银行在金融服务的快速响应、个性定制、安全合规等方面均将接受新一轮考验,智能化的加持有望为区域性银行带来新一轮倍增式发展,入场良机正在眼前,各银行应当根据自身特点,从单业务场景应用开始进行实践探索,然后逐渐向全业务场景以及内部运营管理拓展,最终实现全域智能化。

以目前应用较广的智能客服为例,百度智能云为哈尔滨银行提供的私有化语音平台,包括语音识别(ASR)和语音合成(TTS)等智能语音技术引擎,核心引擎以外还建设了训练平台、标注平台。不但实现了人工坐席100%全覆盖的智能质检,还通过智能引擎整理数据、定制模型,深度挖掘海量信息中的价值,并且有效提升了客户体验。

新生态思维,助推区域经济

随着互联网技术深入到日常生活,对于银行客户体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本来就是高度依赖于本地客群、中间业务能力较弱的区域银行而言,如何打造更好的用户体验,拓宽场景生态,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因此,区域性银行结合自身在客户服务方面的优势,从提升客户体验着手,与客户建立连接和共情机制,进而推动产品、营销、服务等场景的数字化变革。尤其是要围绕本地区域经济发展特色,贴合客户痛点,设计金融服务产品。

事实上,宁波银行、中原银行、重庆农商行之所以能够突围,跟这些银行所在的区域经济发展有直接关系,比如宁波的外向型产业,郑州的物流枢纽地位。

因此,在产品设计上,应该“求专不求全”,围绕本地经济发展特色,贴合客户痛点,设计金融服务产品。同时,对存量客户的价值二次挖掘、对增量客户的吸纳与留存,都将为区域性银行带来新增收益。

此外,还应该考虑到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了线上服务,逐步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客户服务平台。例如,百度智能云为江苏银行提供了线上APP渠道、5G电话渠道,以及线下网点的金融数字人对客服务,实现了全渠道一致性服务体验。

随着金融与各类生活场景和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未来银行将以场景为中心构建开放的金融生态圈,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无感式、便捷化的一揽子金融服务,以达到增加客户粘性、降低服务成本、提升客户体验的目标。

对于区域性银行而言,与零售业务相比,在对公业务层面,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的支持和渗透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增量空间,因此,对公生态建设是区域性银行的主攻方向。对公生态建设包括连通政府和公共事业(2G)、企业和商户(2B)两个方面。

相比于大行的自建生态,中小银行完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通过合纵连横的模式,结合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来选择加入合适的生态平台。

另外,让员工具备客户化思维,重视科技对员工的赋能,对于中小银行的生态平台建设也尤为重要。

白皮书强调,在银行过去的思维认知中,客户仅为银行业务和金融产品的需求方与被服务者。而在数字化时代,银行需要认识到,员工同样是银行服务、设备、流程的使用者,是一种新型的“内部客户”。

如何提升“内部客户”的体验呢?相比于大型银行,多数区域性银行无论在员工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着差距,激发员工的内在价值有望成为区域性银行弥补人才差距的一种有效手段。

区域性银行若要建立员工客户化思维,实现员工的数字化赋能,首先需要认清员工的真正所需。根据调研,目前区域性银行在运营流程和培训会议方面的痛点尤甚,机械性、重复性工作占用了员工大量宝贵的时间,消耗员工的精力和热情。此外,为提高员工能力,银行倾向于频繁组织员工培训,然而传统集中化、线下化的培训方式与员工碎片化的时间常常存在冲突,且无法满足员工个性化的能力提升需求。

白皮书建议区域性银行在两方面进行转变:首先,在提升运营效率方面,银行可以通过各项智能设备及智能技术,帮助员工在内部流程沟通梳理、客户业务办理、营销信息获取等维度提升工作效率;而在变革培训方式方面,区域性银行可以借助培训系统数字化工具,实现各类培训的在线化、碎片化、个性化和智能化,让员工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学习成长,提高技能水平。

客户与员工的智能体验双提升,将为区域性银行的生态平台注入更强的竞争活力。

考虑到国家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县域经济、三农产业,依托国家的战略布局,围绕特色经济的产业链进行上下游布局,构筑有竞争壁垒的产业生态,将是未来区域性银行的一大创新机会。

结语

conclusion

总体而言,对于城商行与农商行而言,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如何尽可能规避自身短板,发挥好自身的“小快灵”优势,积极吸收消化先进的技术能力,来深耕地方经济,强化客户服务,扩大自身产品的护城河,将是一个长期命题。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