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25 18:20:03来源:健康报医生频道
行走是人类的基本技能之一,健康的足踝部是一个人能正常行走的必备条件。然而数据显示,在60岁以上人群中,高达89%的人患有各类足踝部疾病。同时,足踝部疾病的治疗困境一直鲜有突破。日前,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西南医院”)运动医学中心主任唐康来教授牵头完成的“足踝外科精准微创治疗关键技术体系建立与推广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破解足踝部伤病治疗难题提供了新视角,更为众多足踝部伤病患者打开了精准微创治疗的大门。
脚上问题缘何难上了天
足踝伤病,简言之就是发生在足部和踝部的损伤或疾病。绝大多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足踝部伤病,有统计显示:一个人一生至少有10~100次的足踝部扭伤,足踝伤病的发病率高达10%~24%。
一直以来,足踝部伤病的治疗都是困扰骨科和运动医学科医生的一大难题。唐康来主任介绍说,该伤病除累及到足踝部本身,还常常危及膝关节、髋关节、骨盆及脊柱,甚至导致全身性疾病。同时,足踝部具有皮肤薄、血供差,角化层偏厚,隐匿的细菌多,神经、肌腱和血管相对集中等解剖特点。
正是因为足踝部特有的解剖特点,才导致“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组织损伤重、感染率高、并发症多、术后运动恢复差,在足踝部伤病的治疗上作用有限。正是由于传统开发手术治疗足踝部伤病收效甚微,微创手术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很快人们意识到了微创手术同样具有局限性。”唐康来主任进一步介绍,虽然微创手术创伤小、功能恢复好,但由于足踝部关节间隙窄小,骨块多且各分层重叠,导致导航显影及定位困难,这些均严重制约了微创技术在足踝部伤病中的应用。
用创新给患者多一份选择
为了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及针对足踝伤病微创治疗面临的困境,2004年初,唐康来教授牵头成立了足踝部伤病微创治疗研究小组,开始对足踝部伤病精准微创关键技术进行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
电力检修安装工程师小张(化名)因不慎从3米高处坠落,被诊断为距骨骨折。严重的骨折导致他的距骨塌陷性坏死,从而出现了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辗转医院后,小张得到的均是采用关节融合术来缓解疼痛的治疗方案,代价却是,他将面临踝关节及距下关节两个关节的活动功能丧失以及职业生涯的结束。
针对小张的病情,唐康来主任及其团队决定为他做一次大胆的尝试:通过3D打印技术为患者“量身定做”距骨假体。基于前期的大量研究,团队将智能制造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提出“生物智能制造”新概念,从Wolf定律(成型骨骼成分的定形与变形随功能性压力的方向而定,其增加或减少的质量可反映出压力大小)和受力曲线理论出发,探讨距骨硬组织植入物内部镂空和邻近关节面的差异化设计理论,并根据距骨周围不同部位生物功能要求,突破界面材料和软组织材料单一化理念,研制出首个具有生物学功能的个性化3D打印距骨假体,最后通过外科手术,将该假体成功植入小张体内,突破了关节置换不能运用于塌陷性距骨坏死的手术禁忌,实现保留关节功能功能的疗效。
由点及面搭建精准微创新体系
十几年来,唐康来及团队以足踝部伤病诊断与治疗研究的重大需求为牵引,以足踝部关节内和关节外伤病为代表,抓住“一条主线”(精准微创治疗关键技术建立及推广应用),“两个环节”(精准微创治疗关键技术和相关伤病的发病机制),“三大技术”(关节镜技术、内镜造腔技术、精准导航技术)和“四大创新”(关节镜及内镜造腔技术、截骨矫形非融合技术、经皮微创与导航技术、数字化与3D打印技术),深入研究精准微创治疗新策略和相关理论。
随着团队研究的不断深入,一项项足踝治疗相关的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不断涌现,最终,汇集成一套全新的足踝外科精准微创治疗关键技术体系。
唐康来团队核心成员之一、西南医院运动医学中心主任医师袁成松介绍说,此次获奖的足踝外科精准微创治疗技术体系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五项核心创新点:
一是将系列修复重建技术开创性引入踝关节镜,完成复杂伤病的微创治疗;开创关节镜治疗踝关节结核技术,将晚期踝关节结核的治愈率大幅提高;建立小关节伤病治疗新策略,解决了部分开放手术盲区。
二是创建系列内镜造腔新技术,将关节镜技术运用于足踝部关节外伤病的治疗。开创全镜下跟腱断裂修复技术,解决了开放手术感染率高、皮肤坏死、延迟愈合等难题。运用精准微创及造腔技术阐明跟痛症、跟腱腱病全新发病机制,建立诊断和治疗新策略,解决了开放手术无法解决的临床难题。
三是提出足踝部畸形矫正非融合理念,避开关节间隙截骨,经皮穿针、不跨关节、短节段固定治疗高弓、平足等复杂畸形,实现畸形矫正与保留关节活动功能双重疗效。
四是创建系列小切口手术或经皮微创技术治疗足踝部严重畸形或退行性疾病,建立系列精准骨折复位方法、运用多种导航技术治疗足踝部复杂骨折,实现精准、微创和快速康复外科目标。
五是将智能制造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解决假体结构、摩擦界面、表面涂层、软组织固定四种材料复合工艺技术难题,研制的世界上首个具有生物学功能的个性化3D打印距骨假体,突破了关节置换不能运用于塌陷性距骨坏死的手术禁忌,实现了踝关节生物学功能重建。
防治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一方面攻关足踝部伤病难治性问题,一方面挑战更难解决的疾病高发问题,“科研加科普,两条腿走路”是唐康来主任及团队多年来“对抗”足踝部伤病的基本策略。
2016年3月,在重庆召开的第一届全国足健康论坛上,由第三军医大学(现名为“陆军军医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足踝专家倡议,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足踝外科工作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联合发起,将每年5月29日定为“全国爱足日”(取“我爱脚”的谐音)。为宣传普及足健康知识,提升民众对足踝伤病的重视,西南医院在每年的5月29日都会举办大型科普义诊活动。唐康来主任及团队在这天会为足踝部疾病患者进行免费义诊,为公众科普足踝知识科普。
“除先天性问题外,大部分足踝部疾病(如踝关节韧带损伤、跟痛症等)都是后天获得的。过度运动、穿鞋不当、外伤等均能引起各种足踝伤病。因此,必须将防治结合,才能让更多人免受足踝部疾病的侵扰。”唐康来主任说。
文:健康报记者夏海波通讯员黄小桐唐杰
编辑制作:郑颖璠郝润娥
审核:方彤
近期好文
关注
聚焦
学科
前沿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