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养生 文章内容

王振涛教授辨治心衰病典型案例分享(二百五十)

发布时间:2021-12-09 08:40:23来源:王振涛大夫

一般情况:于某,男,40岁,地址: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曹河乡东黄楼行政村西黄楼村,2018年11月06日初诊。

主诉:双下肢水肿,伴胸闷、气短半年。

现病史: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伴胸闷、气短,夜间尚可平卧,未予以治疗,平素纳可,眠差,二便调。既往史:甲亢病史5年,近期未予以复查;高脂血症病史5年。否认其他病史。过敏史:未发现。望闻切诊: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辅助检查:BP:95mmHg/75mmHg。

中医诊断:心衰病

证型:阴阳两虚证

治法:补气养阴,温阳利水。

初诊方药:

2019年03月22日二诊:患者诉近5天出现明显腹胀,伴胸闷、气短,双下肢水肿,劳累后尤甚,晨起上述症状明显加重,平素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沉细。

处理:2018年08月07日方去炒白芍、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母草,加桂枝15g,肉桂9g,桑白皮20g,回心草30g,大枣12g,生姜12g,茯苓改为20g,白术改为炒白术24g,葶苈子改为30g,猪苓改为20g,茶树根改为60g,土茯苓改为60g,白茅根改为90g,炒白芍15g,党参24g,麦冬20g,醋五味子12g,益母草15g。1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早晚温服。

2019年04月02日三诊:患者诉服药后腹胀明显减轻,偶有左下肢抽搐,伴左侧腹部肌肉抽动,胸闷、气短较前减轻,双下肢稍有水肿,平素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沉细。

处理:2019年03月22日方白茅根改为60g,土茯苓改为45g,加五爪龙60g。1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早晚温服。

2019年05月14日四诊:患者诉服药后腹胀、胸闷、气短,双下肢水肿等症状较前明显减轻,偶有胸闷,持续数秒钟后可自行缓解,平素纳可,眠一般,二便调。舌质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腻,脉沉细。

处理:2019年04月02日方土茯苓改为60g,加炒白芍15g,加五爪龙45g。1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早晚温服。

按语:《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心为君火,肾宅元阳,心肾阳气充盛则五脏安和,六腑健运;心肾阳气虚衰,温煦司水无权,则水邪泛滥。《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本案患者为中年男性,以“双下肢水肿,伴胸闷、气短半年”为主诉来诊,结合患者病史,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患者既往甲亢病史五年,属中医“瘿病”范畴,其病机多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初期多为气机郁滞,津凝痰聚,痰气搏结颈前所致,日久则引起血脉瘀阻;气、痰、瘀三者常合而为患。中医认为本病病位主要涉及肝脾,与心有关。瘿病日久,在损伤肝阴的同时,也会伤及心阴。患者久病则肝肾阴虚,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阳虚则不治水,阳虚水泛四肢则为水肿;上焦阳虚或痰饮阻于胸膈则胸闷、气短,多种因素交互最终发为本病。四诊合参,本案辨证当属阴阳两虚证,治疗当以补气养阴,温阳利水为主,常选用真武汤、五苓散合生脉饮加减,并辅以大剂量土茯苓、白茅根等利水渗湿之品和泽兰、益母草等活血化瘀之品,在补气、养阴、温阳的同时,兼以活血、利水。方中黑顺片辛甘性热,用之温肾助阳,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茯苓健脾渗淡利湿,使水邪从小便去;白术健脾燥湿,使中焦健运,则水湿自除;佐以白芍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气,二者可防止黑顺片燥热伤阴,以利于久服缓治;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并予葶苈子、椒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猪苓、泽泻、土茯苓、白茅根利水祛湿,使水湿从小便去;泽兰、益母草、茶树根活血化瘀利水;炙甘草健脾补中,调和诸药。全方温而不燥,攻补兼施。患者二诊时出现腹胀持续不解,考虑为阳虚水停心下所致,故于原方中去生脉饮,加入苓桂术甘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以加强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患者三诊、四诊时腹胀、水肿等症状较前明显减轻,故减少利水药物的应用以防久用伤阴之弊,并加入补气活血之品。本案例中黑顺片有毒,临床应用时常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病情及耐受情况,逐渐加量,煎煮时应先煎半小时,煎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宜,需在临床医师的指导下应用。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