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时尚 文章内容

被高管暴打的妻子发长文,真相太可怕!但同事对他的评价却是…

发布时间:2022-01-22 12:43:00来源:今日女报

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但伟大的思想家奥斯瓦尔德·施瓦茨说过一句话:

“不幸的婚姻无异于活着下地狱。”

这几天,网上流传一公司高管在家中因和妻子发生口角,当着孩子的面,不顾孩子的哭喊,暴打妻子的视频惹怒全网,不少网友怒言,以强欺弱,真的不配人夫、不配人父。

今日女报此前报道:。

宝宝别怕!

这段视频的残忍让浪妈每次看了都很难过,如果不是家里有摄像头记录了这样的场景,我们又从何得知这样一种暴力正在这个家庭中发生。

视频中的男子疯狂地捶向妻子的头部,期间还多次将其抱摔放倒,一度压在神仙狂打。这一切都是当着孩子的面发生的。

幼小的孩子想保护妈妈,全程不断哭喊着,但无济于事。女人无力反抗却还记挂着孩子,一边忍受男人的家暴,一边安慰孩子,“宝宝别怕。”

后来关键性人物,婆婆出现了,可是婆婆象征性地拦了拦,就不管了。

然后带走了自己的孙子。

可以看出在这个家,暴力是被允许的。

连一个做母亲的都可以看着儿媳妇被打。

浪妈能成功共情这个女人的绝望。

她多么希望此时能有一个人帮她一把。

而幸运的是,目前该男子已被所在单位做停职处理,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待进一步处理。公司已派负责人到家中看望慰问其妻子。

可是这背后折射的,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首先家庭暴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有些男性始终认为在家庭生活中拥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从语言支配上升到肢体侵犯。

有些女性甚至在轻微家暴的初期,碍于面子或受“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影响,一再纵容丈夫。

又或者害怕反抗导致家暴升级,一再退让最终导致更大的伤害。

两方的态度使得家庭暴力越来越猖狂。

而我们也等到了这位女性的发言。

被压抑的妻子

家暴丑闻被推上热搜后,受害人王鹏飞的妻子,发了一条很长的自述。

▲上下滑动阅览

读完才发现,现实更让人胆战心惊——

在这位妻子的长文中,我们看到,

原来,视频呈现的只是冰山一角、暴力也绝非一时冲动。

在女方的自述中,那个男人或许看起来是个“好领导”,却从来没有做过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在生活中的他,面目可憎。

女方从怀孕到孩子两岁多,一直在受娘家照顾。

而男方作为丈夫不管不顾,甚至连一个电话的关心都没有。

女方一直忍让迁就,不仅没能换来和睦婚姻,反而让他得寸进尺。

时常对她进行言语贬低。

她不仅要做家务、带孩子,最好还要对丈夫的工作“帮得上忙”。

怂恿她向父母要钱,若是不给就是不爱她。

当他的工资和职阶越来越高,更是越发看不上妻子:大可以找个20几岁,不要彩礼甚至倒贴的大学生。

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家暴。

他似乎一直有着暴力倾向,平常会对自己两三岁的小女儿动辄吼骂:“不听话就往死里打。”

家暴的次数,多得让人记不住。连她怀孕和坐月子时,也会被殴打。

而她身边的长辈,也无法依靠。

婆婆眼着她被家暴,只是把孩子带走。

父母知道她不幸福,却还是劝她为了孩子要忍。

忍了一次又忍一次,由着视频发酵,她才终于不吐不快。

可是哪怕这样,她也没有选择离婚。

这位妻子的自述中可以看出,她一直在委曲求全,求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

可其实,当无论是谁,都应有个底线,当你的底线被践踏的时候,离婚并不是洪水猛兽。

正如那句话:如果结婚是柳暗,离婚是花明、是自由和解脱的话,那么还是还自己以自由吧。

他就是个渣人!

事情曝光之后,引发了全网的关注,如今家暴男的公司已经暂停了他的职位。

家暴男同事表示,他在公司的行为正常,对人唯唯诺诺,性格不强势,没有想到在家里有这样的家暴行为。

一个人如果对外总是一副唯唯诺诺的行为,肯定有受委屈或者是心理有不痛快的时候,如此看来,他是把这些情绪都发泄到家里了。

这让小编想起了“垃圾人”

这个词,是美国心理学家大卫·波莱提出的。

有一种人,就像街上的垃圾车,他们的身上装满了垃圾一样的负面情绪。

随着垃圾越堆越高,他们就需要找个地方,一次性狠狠地倾倒出来。

而如果你不幸碰上了,他们就会把这些戾气一股脑发泄在你身上,只图痛快,完全不顾及你的感受。

等到情绪发泄完之后,他们就扬长而去,只留下受伤的你。

这位妻子就是成为了他的目标,而孩子也不能幸免。

有时候,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更需要一个有爱有温暖的家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如果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

有一部反家暴宣传片叫做《看见淤青》,片小男孩从小就看见妈妈被打,被骂,被羞辱,他不敢向着妈妈说话,那样爸爸会打妈妈打的更凶。

结果,长大后的他,看见自己喜欢的女孩,在不受情绪支配的情况下,她会像当年父亲打母亲一样,对那个女孩大打出手。

没有经历过温暖的孩子,他不知道怎样经营自己的情感,我存在,即是暴力。

我们该谴责的是暴力

而不是婚姻,更不是受害者

我们要明白,家暴远远不是简单地打老婆,这种行为往往埋下夫妻相杀的祸根。

永远不要妄想你的迁就,会让男人的暴力凭空消失。

正如德国心理治疗家海灵格先生的名言:爱只是一颗种子,它远远改变不了土壤。

放弃对家暴男的幻想,保持距离,才能真正地预防悲剧。

从生理和心理上研究家暴者与家暴行为,更容易让我们了解家暴者的形成原因和对应方法。数据显示,平均家暴发生35次受害者才会选择报警。

不要再纵容家暴,家暴是一种病,得治。

视频曝光后,舆论沸沸扬扬。

“家暴入刑”“公司处理太轻”,这种声音越来越多。

家暴不只是家务事,似乎已经成为了共识。

但在常规声援之外,有些舆论似乎有点跑偏。

每次家暴事件发生后,总会有人指责受害者的软弱无能。

他们说女方全篇倾诉,只是无能地抱怨。

他们认为女方经历了一次次家暴,却没有留存证据,那说不定是根本不想离婚。

因为不果断离婚,所以让人对她失望。

所以被打死,也好像是自己选择的。

诚然,女方的回应不够完美。

可我们应该更清楚的意识到在家暴中的女性逃离有多难!

家庭内部的关系,不是陌生人之间那般简单的,其中有各种各样的情感上的联系、经济上的依赖、利益上的关联……

你我都是普通人。

退一万步讲,即便一个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克服这些更个体的、具体的顾虑,决定迈出大众想象的那一步时,等待她的是什么?

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是皆大欢喜的爽文式的结局吗?

未必。

2020年,让人震惊又心碎的拉姆案中,拉姆曾迈出这一步。

她多次躲回娘家无果后,也多次报警。

换来的是警方认定是家庭纠纷,没有过多干预。

后来多次反抗的拉姆被前夫用汽油焚烧,全身重度烧伤,最后不治身亡。

甚至这并不是个例,也不是少数人的困境。

这是绝大部分家暴下的受害者面临的血淋淋的处境。

“事实上,实证研究表明,这类案件以调解或主动撤诉方式结案的比例高达62%。”

即便,法律层面上已经明确了家暴是违法行为。

但认知和执行就是割裂的。

这是结构性的困境。

而这种割裂和结构性困境的后果,是要由在家暴中的每一个具体的受害者来承担的——

即,她走出这一步后,得到的可能不是逃离,而是更变本加厉的伤害。

指责受害者软弱总是容易的。

但身在其中的受害者,就是如此进退两难的。

生活不是爽剧,受害者也没有金手指。

她得衡量利弊、判断得失。

而我们,不能将这些因为结构和系统造成的个体的衡量和判断,都放置在一个名为“个体选择”的话语下抒发。

当然,我们无意过多苛责攻击和质疑受害者的大众。

他们的发声,究其根源其实很简单——

希望女性逃离家暴。

但深陷现实泥沼中的女性,多数是没有呈现那套大众臆想中爽剧的能力的。

于是,这些深知家暴是犯法的围观者,便有了这般有些怒其不争的言论。

但是,别忘了,我们该谴责的是暴力,而不是婚姻。

我们要支持受害人结束暴力,而不是轻飘飘地站在旁观者的位置要求她离婚。

离婚并不是解决问题、终止暴力的尚方宝剑。

指责受害者,无异于忽略了结构性的问题,或不敢触碰结构性的问题。

质疑受害者为什么不离开,也是一种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有罪论?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承担着反家暴指责的公权力机构的不作为开脱。

而这种质疑,不会帮助她走出家暴的沼泽,只会让她进一步沉默。

“是不是我没有反抗就是蠢蛋?”

“是不是我没有离婚、选择原谅就是贱?”

那等待沉默的受害者的,将是更进一步的暴力的深渊。

寻求问题的解决,不该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质询的刀尖,对准的不该是遭受了痛苦的受害者、提出了诉求的当事人。

而是将受害者置于这个境地的一切原因。

比如:

在她遭受暴力的时候,相关机构有没有给到她最基础的、系统性的帮助?

在暴力事件的最初,相关机构是否对家暴事件做出明确的、有效的干预?

电话慰问、现场调解、口头说教这类支持,能不能起到最基本的干预作用?

要不要定期回访?

在暴力升级的时候,相关机构对受害者是否给出进一步的保护,对施害者给出有震慑效果的处罚?

处罚是不是有效?无效之后进一步呢?

这都是很具体的问题。

但干预就是要从具体的、细微之处着手的,这才是真正的系统性的支持。

走过场式的方法和只求宏大的叙事,注定会遮蔽身在其中的受害者血淋淋的伤痕,甚至让受害者得到二次伤害。

当然,质询的刀尖,也要对准施暴者。

我们要想想为什么很多男性根本不怕家暴被曝光。

家暴难道就是轻飘飘的情绪失控可以被带过去的吗?

当然不是,它是施暴者衡量利弊得失下的一个算计、一个决策。

毕竟施暴者不会对自己的权力上位者下手。

他也不会在一个对暴力零容忍的环境下施暴。

肆无忌惮的施暴者,注定是在没有责罚的温床里滋生出来的。

就如这起事件一般,哪怕王某飞做了如此恶劣的行为,流传出来的公司第一解决方案还是先稳住。

“可不能因为一点家暴,毁了男人的事业啊!”

这个社会对男性成功人士的定义,只跟他的财富、地位有关。

在家庭内部的暴力,不足以成为阻挡他成为成功男士的依据。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破除这样的一个迷思。

一墙之隔,家庭和社会,不该是两套判然两别的评判标准。

暴力会产生后果,后果会真实的影响他的利益,才会对施暴者产生威慑。

我们应该号召的是——

请让家暴者失去他的社会地位。

请让家暴者在离婚时多出财产补偿。

请各级机构加大曝光家暴者的力度。

请加大对家暴者的法律惩罚。

否则,这种开年魔幻新闻,我们总能等到下一个,再下一个。

来源:浪花妈妈(ID:langhuamom)、她刊(ID:iiiher)

小编·菜菜

© 2016-2022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