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15 19:25:52来源:健康报
2月8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项目决赛中,18岁的中国小将谷爱凌在最后一跳中完成了她在正式大赛中从未尝试过的超高难度动作“左转1620”,一举逆转形势,比分超过了一直领先的法国选手,夺得了中国选手在此比赛项目中的首枚奥运金牌。在赛后的媒体采访中,记者问谷爱凌:“爱凌,你在最后一跳中毫无保留,成功挑战自己,你在准备做这个动作之前,心里在想什么?”谷爱凌答道:“每一个极限运动员都知道有一个‘镇静区’存在,当她(他)们知道要冲击一个极限动作的时候,她(他)们会感觉很自信与兴奋,迫不及待要上场,这就是我当时的感觉。”导致谷爱凌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她对滑雪运动和奥运精神的理解无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在完成一个相对保险的动作保银牌和做一个从未尝试的动作冲击金牌之间,她选择了后者,挑战自己的极限。外科医生也总是希望尝试新的技术,希望新的术式可以给病人带来更好的效果、更好的体验。外科医生在尝试一项新技术、新术式的时候,他的心里在想什么?我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是不是也有一种镇静区的体验?回想这几年从事脊柱微创专业工作,我要开展很多以前没有开展过的新技术、新术式。很多次,每当我在手术室的更衣室里整理手术服、戴手术帽和外科口罩的时候,我看见镜子里的自己,就像一只照镜子的猫,看见的是一只老虎。我的肾上腺素飙升,手术前比平时去厕所的次数更多。我感觉自信,因为为了开展新技术、新术式,我已经反复熟悉局部解剖、阅读相关文献、观看相关视频,并在脑海中反复演练模拟,我感觉兴奋、迫不及待,同时要求自己镇静下来,保持内心的平和,冷静地出手。我祈祷病人安全、手术顺利,因为医学总是存在不确定性,就好比足球运动员比赛前在胸前划“十”字祈求保佑或亲吻绿茵场上的土地一样,医生也祈求好运相伴。外科医生在完成一个高难度手术或者开展一项具有挑战的新技术之后,很难有机会敞开心扉去谈一下自己此刻的感受。在成功完成挑战之后,我们的脚步无疑是轻快的,心情是愉悦的,对自己职业选择的评价是正面的,甚至可能希望喝一杯来庆祝一下成功。奥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在竞争激烈的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不只是为了击败对手,更是为了突破自我的极限。外科医生要保持职业的激情,希望不断地在职业生涯中有所突破,他追求的“更快”是手术时间更短,“更高”是挑战更有难度的病例,“更强”是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手术效果更好。但是,他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让新技术变得更加容易掌握,让更多的医生能够掌握更微创的手术,惠及更多病人。通过研究了解疾病发生机制,通过预防和健康管理来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减少不必要的手术,甚至让自己研发的术式退出历史舞台。但愿世间无疾病,宁可架上药生尘。外科医生每天在手术台上激情地“演出”,就是希望技术一代一代传递,在最终谢幕的时候没有一个观众。
观点
手术的目的不是炫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凌锋
我拜读了余可谊医生的文章,有点不一样的感受。我也是一名外科医生,在职业生涯中深刻感受过什么叫“一刀繁荣,一刀寂寞”。我想,医生和运动员是不一样的。任何挑战都有风险,运动员挑战的是自我的极限,失败了是自我牺牲,是自愿的。医生要挑战的是自己的技术能否挽救病人,万一失败了,是病人健康甚至生命的损失,而病人是无辜的。
所以,医生的挑战往往是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背水一战,目的是挽回病人的健康乃至生命,这需要医生敢于担当。需要提醒的是,外科医生永远不能在病人身上炫技,为自己博掌声。外科医生的终极目标是用无创的方法来替代手术治疗。朝着这个目标,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外科的真正目的是放下手术刀
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袁钟
读了余可谊医生的这篇文章,重温外科医生勇敢的探索精神和崇高的职业信念,我想起协和老前辈——我国著名的胸心外科学家黄家驷院士曾说,外科的真正目的是放下手术刀。
显然,这句话至今仍影响着如余可谊医生一般的许多医生。究医学之本质,外科医生追求的,是自己退出历史舞台。从群体层面上看,他们每天在手术台上不断突破自我,就是希望在最终谢幕的时候没有一个观众。
文: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余可谊
编辑:张方飞张昊华
审核:徐秉楠闫龑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5DHQIIOG】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