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18 20:43:48来源:idiabetes
编者按: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群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最新IDF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2型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中国已成为重灾区。2型糖尿病患者身陷高血糖、肥胖、高血压和高血脂等多重困境,司美格鲁肽在强效降糖之外是如何帮助患者摆脱泥沼的呢?
触目惊心,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群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最新发布的IDF糖尿病地图数据显示[1],2021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10.5%,有5.37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中国已经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拥有全球最多的成人糖尿病患者。过去的10年间(2011~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由9000万增加至1亿4000万,增幅达56%。未来20余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仍会持续增长,预计至2045年可高达1.75亿。
拥有如此庞大数量人群的糖尿病会给健康带来巨大危害。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当下,糖尿病患者的新冠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中国疾控中心统计全国新冠肺炎患者死亡情况后发现[2],合并有糖尿病基础疾病的新冠患者死亡率为7.3%,比无任何基础疾病的患者高7倍。而在新冠大流行之前,夺取人们生命的主要病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项2018年发表在Lancet杂志的全球调查发现[3],2016年全球有5690万死亡病例,高达71%的死因为非传染性疾病;对非传染性疾病按性别和年龄分层进一步分析后可以发现,不论男女,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都是中老年群体(>50岁)的主要死亡原因(具体见下图)。
为了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降低死亡率,有效地管理血糖和改善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迫在眉睫,但糖尿病管理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雪上加霜,糖尿病患者在多重困境中苦苦挣扎
尽管人类已经充分认识到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并为此做了大量努力,例如迄今为止已经研发了多种类别的降糖药物和减重、降压等管控心血管高危因素的药物,糖尿病患者的现状如何呢?
很不幸的是,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现状仍很不理想。2017年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已经在接受降糖治疗的中国糖尿病患者HbA1c达标率仍然很低,在2015~2017年,只有49.4%的患者HbA1c<7%。半数以上已接受降糖治疗的患者血糖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遑论还存在大批未经发现或治疗的糖尿病人群。
雪上加霜的是,除外高血糖,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国3B研究发现58%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超重/肥胖,42%合并血脂异常,60%合并高血压[5]。因此很多糖尿病患者需要联合使用多种药物,调查显示[6],53.6%的内分泌门诊糖尿病患者联合使用3种及以上药物,部分患者甚至联合使用8种以上的药物。研究发现,随着患者用药数量增多,其生活质量显著降低[7](见下图)。
如何才能帮助糖尿病患者摆脱其面临的多重困境?全新的GLP-1RA周制剂——司美格鲁肽的出现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多管齐下,司美格鲁肽帮助糖尿病患者摆脱泥沼
司美格鲁肽是新型GLP-1RA周制剂,通过对天然人GLP-1的改造,延长半衰期达到一周左右的时间,从而达到每周给药一次的目的。司美格鲁肽是如何帮助糖尿病患者摆脱多重困境,改善生活质量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研究数据。
01.
强效降糖
SUSTAIN系列是大型司美格鲁肽3期临床研究[8-15],人群覆盖了2型糖尿病的全病程,既包括了司美格鲁肽的单药治疗,也包括了联合二甲双胍/其他口服药/胰岛素治疗,对照药物包括度拉糖肽、卡格列净、西格列汀、甘精胰岛素等。
研究结果发现司美格鲁肽的降糖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和任何对照药物。在SUSTAIN5和SUSTAIN7研究中,司美格鲁肽1.0mg降低HbA1c幅度可达到1.8%(见下图)。
SUSTAIN全球研究发现司美格鲁肽治疗可显著提高HbA1c达标率(<7%)至约80%,优于任何对照药物,且糖尿病病程及联合降糖药物使用情况并不影响司美格鲁肽的疗效。
SUSTAINChina研究纳入了605例二甲双胍单药治疗效果不佳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16],治疗30周后,司美格鲁肽0.5mg和1mg分别降低HbA1c为1.5%和1.8%,高剂量组司美格鲁肽治疗HbA1c达标率高达86.1%。
02.
显著减重
在强效降糖之外,司美格鲁肽还可以显著减轻体重。同样在SUSTAIN系列研究中[8-15],研究者发现司美格鲁肽减重疗效显著优于度拉糖肽,卡格列净等兼具减重效果的对照药物。在以度拉糖肽作为对照药物、联合使用二甲双胍的SUSTAIN7研究中,司美格鲁肽1.0mg治疗组减轻体重高达6.5kg(-6.8%),显著优于1.5mg度拉糖肽的3.0kg(-3.2%)(见下图)。
SUSTAINChina研究数据显示,司美格鲁肽0.5mg组可降低中国人群体重3.1kg(-4.2%),1mg组可减重4.0kg(-5.4%)[16]。
03.
改善血压
在降糖减重之外,SUSTAIN系列研究还发现司美格鲁肽可以改善患者的收缩压[17]。在SUSTAIN5研究中,患者收缩压下降达7.3mmHg(见下图)。
04.
改善血脂谱
既往的研究发现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谱。SUSTAIN系列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17],司美格鲁肽可以改善患者的血脂谱包括: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综上,SUSTAIN系列研究证实司美格鲁肽在强效降糖之外,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如减重、降低收缩压、改善血脂谱等。事实上,司美格鲁肽除了改善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作用之外,还可以直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一骑绝尘,司美格鲁肽成为我国唯一获取心血管疾病适应症的GLP-1RA周制剂
动物试验发现司美格鲁肽治疗可有效减小试验小鼠主动脉弓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18]。
SUSTAIN6是司美格鲁肽的心血管结局研究,这项中位随访2.1年,纳入3297例心血管高危患者的研究发现[19],和对照组相比,司美格鲁肽治疗组首次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或非致死性卒中,MACE)风险降低了26%(HR:0.74),其中非致死性卒中的风险更是大幅降低了39%(HR:0.61)(见下图)。
该研究还同时发现司美格鲁肽也可以显著降低肾脏事件风险达36%,其获益主要源自大量白蛋白尿的风险大幅下降(HR:0.54)。
正是基于以上强大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美国FDA和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批准了司美格鲁肽可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以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或非致死性卒中)风险,司美格鲁肽也因此成为我国唯一获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适应症的GLP-1RA周制剂。
一周一次,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司美格鲁肽一药多效且每周只需注射一次,可以大幅减少患者的用药次数,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SUSTAIN系列研究分别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治疗满意度问卷,内容包括方便性、灵活性、整体感受等[9-11],结果发现患者对于司美格鲁肽的满意度明显优于西格列汀、艾塞那肽周制剂和甘精胰岛素等对照药物(见下图,ETD为估计治疗差异)。
小结
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目前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中国已然成为重灾区,估算高达1.4亿人群患有糖尿病。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庞大且处境艰困,除了血糖控制达标率低以外,很多患者合并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患者因此需要服用大量药物,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新型GLP-1RA周制剂司美格鲁肽的出现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其可多管齐下——在强效降糖的同时可以显著降低体重、改善血压和血脂谱。正是多种危险因素的改善,使得司美格鲁肽毫无意外的呈现出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效果,并成为中国唯一获批心血管适应症的GLP-1RA周制剂。一药多效,一周只需注射一次的司美格鲁肽也因此大幅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2022“鲁肽杯”临床实践分享大赛即将登场,敬请关注!
GLP-1RA周制剂虽然受到各指南的推荐,但是作为新型降糖药物,司美格鲁肽临床应用经验仍然比较有限。为了增加医生对GLP-1RA周制剂的使用经验,北京健康促进会联合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等将共同举办2022“鲁肽杯”临床实践分享大赛。
有哪些精彩内容值得期待呢?
大赛将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收集病例,代表性的病例可以获得专家的精彩点评,医生也将获邀参加城市赛,进一步到省级及区域级比赛,最终全国总决赛将在2022年CDS年会上进行。
经此一役,参赛医生可以获得和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了解同行们珍贵的临床使用经验和扩大个人的学术影响力。怎么样?心动不如行动,马上加入吧!
如何参加呢?
很简单,您只要整理2个司美格鲁肽临床应用病例并提交到杏树林平台即可。专家们会从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并发出参赛邀请。
专家简介
陈璐璐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
内分泌科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首批特聘专家;国家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论证专家;湖北省糖尿病学会前任主任委员;湖北省内分泌学会第四届,第五届主任委员;湖北省糖尿病与代谢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内分泌及糖尿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在Lancet、Diabetes、Endocrinology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300余篇,其中SCI收录96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1.IDF糖尿病地图,2021
2.ChinaCDCWeekly,2020,2(8):113-122
3.Lancet2018;392:1072–88
4.YuXuetal.JAMA.2013;310(9)948-958
5.JLN,etal.AmJMed.2013,126(10):925.e11-925.e22.
6.孙路路等.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5(5):65-69.
7.Depablos-VelascoPetal.EndocrinolNutr.2014Jan;61(1):18-26.
8.SorliCetal.LancetDiabetesEndocrinol2017;5:251–60;
9.AhrénBetal.LancetDiabetesEndocrinol2017;5:341–54;
10.AhmannAJetal.DiabetesCare2018;41:258–66;
11.ArodaVRetal.LancetDiabetesEndocrinol2017;5:355–66;
12.RodbardHWetal.JClinEndocrinolMetab2018;103:2291–301;
13.PratleyREetal.LancetDiabetesEndocrinol2018;6:275–86;
14.LingvayIetal.LancetDiabetesEndocrinol.2019Nov;7(11):834-844.
15.ZinmanBetal.LancetDiabetesEndocrinol2019;7:356–67
16.Jietal.,DiabetesObesMetab.2020Oct19
17.Diabetes&Metabolism45(2019)409–418
18.RakipovskiGetal.JACCBasicTranslSci?2018;3:844–57
19.MarsoSPetal.NEnglJMed2016;375:1834–44
最新《国际糖尿病》读者专属微信交流群建好了,快快加入吧!扫描左边《国际糖尿病》小助手二维码(微信号:guojitnb),回复“国际糖尿病读者”,ta会尽快拉您入群滴!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版权声明
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