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养生 文章内容

李妍教授:国产血管内冲击波碎石系统 - 设计开发和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3 10:26:42来源:Clinic門诊新视野

钙化病变是广大临床医生在冠脉介入治疗中需要攻克的一大难点。传统处理钙化斑块的方法各有其局限性,并且在中膜钙化、偏心型的钙化结节或重度钙化处理方面往往让临床医生“束手无策”。当前,血管内冲击波碎石(ISL)技术的出现,为临床处理钙化病变提供了一种崭新思路,使既往难以处理的钙化斑块有了更为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由深圳市赛禾医疗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禾医疗”)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冠状动脉冲击波碎石系统”是首款应用于临床研究的国产血管内冲击波碎石系统,该系统一经问世,便赢得了国内医学同道的普遍关注。赛禾医疗的这款“冠状动脉冲击波碎石系统”具有怎样的设计特点?相关研究进展如何?围绕着这些问题,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李妍教授在相关学术讲座中予以了详细解答。

“冠状动脉冲击波碎石系统”设计特点

“冠状动脉冲击波碎石系统”由“LiqMagicC14冲击波冠脉球囊导管”和“ISL100Pro体内冲击波治疗仪”两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该系统利用了一种创新的血管钙化斑块压裂技术,将传统液电碎石术和球囊血管成形术实现了技术融合,创造性地应用于冠状动脉中血管钙化病变的治疗,通过对血管管腔进行预处理,压裂存在的钙化斑块,使血管顺应性得到明显改善。


图1.冠状动脉冲击波碎石系统


ISL100Pro体内冲击波治疗仪:

“ISL100Pro体内冲击波治疗仪”由主机和操作手柄两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具有以下设计特点:


图2.ISL100Pro体内冲击波治疗仪


•简约的人机交互界面:

‣配置7寸IPS显示屏,可视角度大,支持显示系统状态、操作提示、导管剩余放电次数、球囊导管型号规格、电池电量等关键信息;

‣配置了声光提示功能,简约的交互流程使用户在操作过程中能够获得极佳的使用体验。

•良好的便携性

体积小,重量轻,无需专用推车,具有良好的便携性。

•可靠的安全性:

‣配置大容量可插拔的电池模块,无需外接电源;

‣用户通过“”治疗按键控制主机进入或退出治疗模式,同时与操作手柄上的控制按键进行协同,通过双保险开关有效避免误操作所导致的非正常脉冲放电,具有可靠的安全性。

•操作更简便:

‣系统采用自动运行的脉冲放电程序,无需人工干预,用户通过操作三个按键即可启动、暂停或结束放电脉冲的释放;

‣支持识别和显示球囊导管型号,系统根据球囊的型号匹配相应的脉冲放电参数。

LiqMagicC14冲击波冠脉球囊导管:

“LiqMagicC14冲击波冠脉球囊导管”主要由球囊、电极、外管、导管座、套管和手柄插头等组成(如图3所示)。


图3.LiqMagicC14冲击波冠脉球囊导管


•更高的爆破压:

RBP可达14atm,在脉冲放电过程中能够有效补偿冲击波对球囊爆破压所造成的影响,避免球囊破裂,显著提升手术的安全性。

•优良的推送性:

远端涂覆亲水涂层,提高润滑性,提高球囊导管的通过性,尽可能减少对血管的摩擦损伤。

•更长的生命周期:

通过优化放电脉冲的电学性能和电极结构,有效减少电极在放电过程中的损耗,从而增加电极的放电次数。

•更多的球囊型号:

球囊规格为2.5/2.75/3.0/3.25/3.5/3.75/4.0*12(mm),规格全,适用范围广。

“冠状动脉冲击波碎石系统”的临床研究

临床特点/优势:

针对钙化病变,临床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非顺应性球囊、刻痕切割球囊、斑块旋磨术、准分子激光等。在工作原理上,区别于这些传统的钙化病变治疗技术,血管内冲击波碎石(ISL)系统利用一种创新的血管钙化斑块压裂技术,其将传统液电碎石术和球囊血管成形术实现技术融合,适用于冠状(外周)动脉中重度钙化病变的预处理。

相较于传统的钙化病变治疗技术,ISL技术的主要特点/优势体现在:

血管并发症低:既往临床试验证明,ISL术后出现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可能性极低;

适用重度钙化:ISL与旋磨术都能够产生足够的机械能对重度钙化病变灶进行处理;

适用偏心钙化/结节:针对不同程度的偏心钙化和结节,都能够得到有效治疗;

适用深层钙化:ISL技术输出的声压力波不损害血管壁内膜组织,其机械能可传递至血管壁中膜钙化灶;

基层医院普及:操作更简便,几乎不存在学习曲线,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图4.不同钙化处理方式特性对比


临床研究情况:

由赛禾医疗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冠状动脉冲击波碎石系统”已完成了注册检验和动物实验,并取得注册检验报告和动物实验报告。

体外测试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冠状动脉冲击波碎石系统”在钙化处理方面具有可靠的安全性,为进一步探究该系统的真实世界效果,特设计了一项前瞻性、全国多中心、单臂临床研究,计划从全国15家临床中心入组244例具备“重度钙化,原位冠脉病变,RVD2.5-4.0mm狭窄≥70%或≥50%伴有心肌缺血的证据,病变长度≤40mm”特征的患者,临床随访30天、6个月。有效性主要终点:手术成功率,定义为支架成功植入后支架内残余狭窄<30%,且住院期间无MACE事件发生。

2021年10月19日,“冠状动脉冲击波碎石系统”首例临床入组在唐都医院心内科完成。入组患者为女性,其冠脉CTA及冠脉造影提示前降支近段重度狭窄80%合并重度钙化;“冠状动脉冲击波碎石系统”在一个放电周期(10秒)内轻松打开钙化灶,支架植入后膨胀理想,无明显残余狭窄。

目前上述临床研究仍在执行中,期待该项目在未来能够进一步分享其研究成果。

总结

赛禾医疗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冠状动脉冲击波碎石系统”是针对重度钙化病变的新技术,从当前的临床试验结果来看,该系统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临床应用中,ISL技术可避免旋磨所导致的无复流/慢血流;在面对分叉病变的情况下,可允许分叉病变处理时分支放置导丝,这对于左主干分叉病变的处理尤为重要;同时,ISL系统输出的机械能仅作用于钙化斑块,对血管内膜等软组织无损伤,技术难度低,学习曲线几乎为零。最后,对于部分严重狭窄的钙化病变而言,冲击波冠脉球囊导管不易通过,有时需要小球囊预扩,或在延长导管辅助下推送,期待未来有更小规格的冲击波球囊。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Clinic門诊新视野|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 2016-2022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