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科技 文章内容

软硬结合,中国互联网智能时代的密码

发布时间:2022-04-01 07:29:02来源:环球时报

互联网的概念和实践始终在不断变化。从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再到智能互联网,软硬结合,正在成为互联网的鲜明特征。

最初的传统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最主要的功能是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PC互联网时代最早兴起的互联网企业形态,是门户网站,继而是以MSN、QQ等为代表的社交软件,这些网页和应用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这期间的互联网企业也更关注软件和应用层面,它们距离硬核技术创新,往往有很长的距离。除了提供电商服务的企业之外,这期间的互联网公司,和实体经济的距离,也通常比较远。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和线下场景的结合越来越多。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内容形态方兴未艾,移动支付、共享经济、本地生活服务等应用也在快速发展。中国超大市场的规模效应,大都市相对较高的人口密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大型企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中美作为全球“互联网”两强的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

疫情期间,餐饮商家通过淘宝直播带货,积极复工复产

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互联网的传输时长不断缩短,信息传输效率不断升高,5G的发展,让我们站在了智能互联网这个新起点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无处不在;而到了智能互联网时代,数据和算力无处不在,处理复杂数据和应用场景的能力,成为互联网公司核心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到数目字管理的新阶段,算力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水、电、煤。

“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互联网行业和相关企业,意味着新的机遇。加强软硬结合。这既符合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也是我们国家对于未来互联网发展锚定的方向和目标。

“软硬结合”是时代的潮流。放眼全球,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都在这个领域发力,苹果不仅有智能终端这个硬件,也有iOS操作系统这个软件,近年来还推出了自己的自研芯片M1,进入到更前沿的技术领域。

在中国,华为也是“软硬结合”的代表企业。2018年以来,华为虽然面临巨大挑战,但整体战略方向没有改变,移动终端硬件,鸿蒙操作系统软件,乃至自主的芯片设计能力,都是华为的重点投入方向。

互联网企业,作为数字时代前沿的企业类型,在“软硬结合”上,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我们也看到,一些企业已经走出了一条非常独特的“软硬结合”之路。

阿里巴巴最初从应用层面起家,主要业务是淘宝天猫电商业务。2008年,当阿里意识到自身业务正在受到IOE(IBM的小型机、Oracle的数据库,EMC的存储设备)的技术制约,成本高企,且性能很难满足自身需要,就主动启动了自主的云计算系统,实现了去“IOE”。

“去IOE”在一开始是技术路径的选择,但任何互联网技术往深了走,都会进入硬件领域。目前,阿里云自身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前列,2021年在权威第三方机构Gartner的报告中,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四个核心类目都获得世界第一的评分,但阿里云并不满足于此,它需要增强自身在硬件层面的可控性。

阿里巴巴旗下平头哥发布了倚天710服务器芯片

2018年,阿里巴巴正式设立“平头哥”公司,开展芯片研发。阿里云为平头哥的芯片,提供了直接的应用场景,2021年,平头哥推出了一颗通用服务器芯片——倚天710,采用了业界先进的5nm工艺,也反映出阿里已跻身全球知名的芯片设计公司之列。

中国拥有14亿人的超大规模单一市场,这对所有科技企业而言,都是巨大的机会。无论是传统的硬件企业,还是华为这样的通信企业,还是阿里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只要愿意投身基础研究,并在关键硬件中取得突破,都可以依托中国庞大的市场获取确定性的回报。市场的激励信号,正是推动企业坚持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

通信技术和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都表明,进入数字时代以来,中国超大规模的人口优势,正在加速转化为技术优势。优秀企业更应不失时机地把握软硬结合的时代浪潮,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俄乌冲突的“黑天鹅”事件给世界带来震荡和启示,也给了我们国人以深刻的警醒。国际竞争的压力犹在,这种竞争很重要的层面,就来自于科技领域,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无论是应用层面还是基础科学,中国仍然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和考验。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中国要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力,就必须处理好各方面关系,调动各方面力量,在软件、硬件、服务等层面进行具有前瞻性和基础性的布局。回顾过去这些年中国科技企业的发展历程,已经有一些企业看清了国际大势,看到了技术发展的大方向,将自身能力和产业发展大势结合了起来。

对于互联网产业而言,当下这个时代不是一个“说”的时代,而必须是一个“做”的时代。怎么做?软硬结合无疑是一个直接的突破口,因为这是打开“智能时代”的一把钥匙。我们也不妨给中国互联网企业更多的宽容和期待,相信随着行业的努力,中国科技企业的硬实力,会成为中国在全新“智能时代”赢在起点和当下的关键力量。

了解《环球时报》的三观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ID:hqsbwx)

© 2016-2022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