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01 14:24:43来源:嘟嘟医生
近日,一则爬山警告,
吸引着嘟妈点进了《隐秘的角落》。
电视剧的原著名为《坏孩子》,
但是看完全剧,
嘟妈对于这些”坏孩子“只有满满的心疼。
所有的恶都来自于对爱的渴望。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来自父母的爱,就是可以搭建成家的砖瓦,
如果爱足够多,便是一居温暖的避风港;
如果缺乏砖瓦,只能是一所破败的茅草屋,“床头屋漏无干处”。
世上没有坏孩子,只有缺爱的孩子。
01
被压抑的终会表达
朱朝阳拒绝帮助同学作弊,
他是个正直的孩子;
他受同学排挤欺负后默不作声,
他是个沉默的孩子;
他的妈妈每次都叮嘱他“只需要好好学习”,
他是个听话的孩子。
其实,他是个缺爱的孩子。
他小时候父母离异,
他的父亲成立了新的家庭,住在宽敞的新房子里。
而他和妈妈住在拥挤的旧房子里,
他父亲不关心他是不是考了第一,
也不关心他的衣服鞋子是不是已经旧了,
这些事情居然还得从牌友口中得知。
即便是这样的父亲,也是朱朝阳渴望得到的,
每次与父亲的短暂相处,
他的眉宇中总是透露着欢喜的。
为了得到更多的爱,他逼着自己学着懂事,
每次努力考第一,
这种渴望又是小心翼翼的,
他不敢坐到以前最爱的前座,
因为那里挂着的是父亲新的三口之家的全家福。
压抑的终会表达,在一个偶然的时候,
这种对爱的渴望可能就会变成恶的双手。
妹妹刺激的言语,
戳中的了他小心翼翼藏起来的痛处。
于是,面对摔下去的妹妹,见死不救。
那一刻,他想要一份完整的父爱。
02
被缺少的总在寻求弥补
《想见你》中陈韵如的父母感情失和、重男轻女。
她每天叫弟弟起床,
给家人买早饭,
把烂醉的妈妈扶上床,
明明她不喜欢这样,
但是她选择用“讨好”和“牺牲”得到关注。
表面的她懂事乖巧,只是有点沉闷。
直到她“黑化”的那一刻。
她开始扮演另一个自己,
假装自己是那个家庭幸福的黄雨萱,
假装自己有话直说、敢爱敢恨,
假装自己会开怀大笑,
假装自己可以交到朋友。
她讨厌那个孤独的自己,
她想要被关注被看见。
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
但是缺爱的孩子,
在长大后寻求爱的途中,
会从骨子里透露出“我不值得被爱”的自卑,
严重者甚至会觉得“我不值得活在这个世界”。
嘟妈有一个朋友,她看着很乐观开朗,
行为处事甚至有点强势,
就是这样的人曾患过抑郁症。
事后她描述的云淡风轻。
她说:
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经常争吵,持续了没几年便以离婚告终。
我想,如果当时我再乖一些懂事些,他们就不会吵架,也不会离婚。
而这一颗自卑的种子一直悄悄的种在我的心里,于是我努力想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
在读书的时候,努力地学习,不会因为成绩差使我妈失望;
在大学的时候,竞选上了学生会主席,认真学习认真工作。
终于在失恋时,可怕的想法如岩浆一般迸发出来吞噬了我。
只是失恋而已,那一瞬间却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于是无意识地一次性吃了一把安眠药。
我并不想死,我是想求救的。
那段时间吃了很多的抗抑郁的药,我不会哭,但是也不会笑了,每天昏昏沉沉像个空壳木偶。
缺爱的孩子,看上去很坚强,却一碰就碎。
03
作为父母该怎么爱
心理学研究发现:
0-6岁的孩子会以父母作为自己的镜像,
喜怒哀乐、心理状态都与他们紧密相连。
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感需求和安全感,
那么终其一生,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弥补这份缺憾。
我们爱孩子是本能,但有时也会走入误区。
不论是幸福美满的家庭,还是离异各自安好的家庭,
我们作为父母,都需要学习如何正确的爱孩子。
我们会自我安慰,压力和忙碌是为了孩子过得更好。
但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忙碌,
常常会使我们忘记孩子对情感的需求。
如果我们自己都因为忙碌将孩子扔在一边,
怎么能为了赶自己的时间而催促孩子再快一点?
当我们站着的时候,
体会不到孩子仰头跟我们交流的辛苦,
也听不清孩子的喃喃低语,
不如蹲下身去,聆听孩子的声音。
不管我们多么“先知先觉”,
都需要倾听孩子的每个需求;
不论我们多么忙碌匆忙,
都需要聆听孩子的每次分享。
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将六岁前的孩子的人格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
一岁以前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我们需要在他感到害怕的时候及时给予拥抱。
一到三岁的孩子正在想要独自探索的阶段,
他们可能会打翻垃圾桶,
仅仅是好奇垃圾桶是怎么清空的,
我们可以给他一个“百宝箱”让他翻个够;
他们可能会爬进衣柜,
仅仅是好奇衣柜有多大,
那么我们可以给他一个“秘密小空间”,
让他在安全的环境里探索空间大小;
他们可能会撕纸巾、拆玩具,
仅仅是好奇东西为什么可以从一个变成多个。
而我们可以给他一个包菜,让他享受撕的乐趣,
我们也得到了“手撕包菜”。
三到六岁的孩子正在想要得到认同的阶段。
他们可能会说自己以后想当个科学家,
我们看来也许这个梦想很遥远,
但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为了理想而努力;
他们可能会是“十万个为什么”,
遇见所有事情都想刨根问底,
我们可以耐心解答孩子不知道的问题,
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
他们可能会用五颜六色涂鸦图画,
也许在我们看来颜色搭配并不合理,
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这些颜色都是有意义的,
我们可以说“孩子你画的画真棒!画的是什么呀?”
他们也可能会和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
我们不要一味指责孩子,
我们可以问问冲突的缘由,
站在孩子的角度,教他怎么和小朋友相处。
正确的爱就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养料。
一次又一次的反馈与关注中,
孩子会渐渐明白“我是谁,我很重要,我能做什么”,
长大后他们会变得自信自尊,
面对挫折也能笑着去面对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