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曹操在官渡「焚信作秀」之后 | 短史记

发布时间:2022-02-09 18:11:59来源:短史记-腾讯新闻

作者丨言九林

编辑丨吴酉仁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一段记载称:建安五年底,曹操在官渡击败袁绍,袁军退回了黄河北岸,曹军“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这当中有一批缴获的资料,乃是“许下及军中人书”,也就是曹操阵营的文武官员写给袁绍的书信,曹操的解决办法是“皆焚之”。

据裴松之注引的《魏氏春秋》(东晋人孙盛撰),曹操在焚毁这批书信时,还说了这样一段话:“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袁绍曾经那么强大,连我自己都没有保全性命的把握,何况众人呢?给袁绍写信留后路可以理解。故此将信全烧了,不再追究。

此事常被用来赞誉曹操,说他有雄略之主的气质,有容人的政治家风度。

但在裴松之注引的另一部史书《魏略》里,此事还有一段后续:

“太祖北拒袁绍,时远近无不私遗笺记,通意于绍者。(赵)俨与领阳安太守李通同治,通亦欲遣使。俨为陈绍必败意,通乃止。及绍破走,太祖使人搜阅绍记室,惟不见通书疏,阴知俨必为之计,乃曰:‘此必赵伯然也。’”

《魏略》是一本私撰巨著,共计五十卷,专记曹魏史实。作者鱼豢做过曹魏的郎中,可谓当代人记当代事。

按《魏略》的记载,曹操虽然当众焚毁了本阵营文武官员与袁绍的往来信函,私下却整理了黑名单——正因为整理了黑名单,才会对没搜出李通与袁绍的书信往来感到惊讶。

♦电视剧《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形象

此事在《三国志·魏书·李通传》里也能找到佐证。

传中记载,曹丕称帝后,追赏已去世的李通,诏书中写有“昔袁绍之难,自许、蔡以南,人怀异心。通秉义不顾,使携贰率服,朕甚嘉之”这样的话。曹丕如此高调地褒赞李通没有私通袁绍,说他的忠心不二极为难得,可知当时曹操阵营内部私通袁绍的现象非常严重。

曹操当众焚烧书信,相当于表态说自己无意知晓内部到底有哪些人与袁绍有私信往来。这是一场作秀,目的是安抚内部文武官员、防止发生激变。如此,再以未曾私通袁绍来公开表彰李通,便需要给出一个解释:曹操是怎样知晓李通与袁绍无往来的呢?

当然不能公开讲已逐一查验了自袁绍处缴获的书信。这会毁掉曹操的作秀,损害他的形象,也会激化内部矛盾,甚至酿成叛乱事件。所以,《三国志·魏书·李通传》提供了另一种官方说法,称李通曾“斩绍使,送印绶诣太祖”,砍了袁绍使者的脑袋,还将袁绍送来的征南将军印绶上交给了曹操。

可是,这一官方说法,又与《三国志·魏书·赵俨传》的记载存在冲突。

《赵俨传》里说,朗陵长赵俨与阳安都尉李通在一个地方办公(阳安郡的治所就在朗陵),袁绍举兵南下后,派人前往豫州各地招降,许多地方文武官员选择了脚踏两只船,阳安郡的情况则是“都尉李通急录户调”,李通下令郡中官吏将士紧急向百姓征收赋税。这种做法蕴含多种可能性。赵俨找到李通质疑此举,说这样干只会加剧阳安郡百姓对曹操集团的怨恨,李通则解释称,自己是在担忧被曹操误解:

“绍与大将军(指曹操)相持甚急,左右郡县背叛乃尔。若緜绢不调送,观听者必谓我顾望,有所须待也。”

李通说:阳安左右的郡县都背叛了,我如果不赶紧加征赋税,不赶紧往前线输送物资,定会引来怀疑,说我是在观望形势。我也是没办法。

矛盾于是就出现了:李通说周边郡县皆叛,意味着袁绍的联络使者已至,阳安郡当然也不例外。如果《李通传》的记载为真,李通杀了袁绍的使者并将袁绍送来的印绶上交给了曹操,他就不该有恐遭曹操怀疑的担忧。如果《赵俨传》的记载为真,周边郡县皆叛向袁绍后,李通非常担忧曹操怀疑自己,那就意味着他没有做斩杀袁绍使者、将袁绍所送印绶上交曹操这种事。二者只能存其一。

♦电视剧《三国演义》剧情截图

后续的发展,也能说明曹操没有轻易放过此事。他虽然公开焚烧了书信,也没有做“照信札一一点名,收而杀之”这种事情,却随后便启动了特务制度,对本集团的主要文武官员实施监控,许多人被罗织成罪丢掉了性命。

最早设置的一批特务叫做刺奸官。有“刺奸令史”、“右刺奸掾”、“刺奸主簿”之类名目,主要针对带兵的武将,监视他们的各种动态。当然了,刺奸官并不是曹操的发明,建安三年曹操率军围攻下邳的吕布时,便发生了吕布的刺奸官张弘叛逃至曹营之事。

曹操设置刺奸官的具体时间不详,大致可以判断是在建安五年底于袁绍秘书房内发现“许下及军中人书”之后。到建安九年击败袁氏入主邺城时,刺奸官在军中的配置已有相当规模。

《三国志·魏书·高柔传》透露了这一点。

内中称:高柔与袁氏略有些亲戚关系(他的从兄高幹是袁绍之甥,另有一说高幹乃高柔从父),“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事诛之,以为刺奸令史”。高柔归附曹操是在建安九年。为了找个缘故将高柔杀了,而故意让他去做刺奸官,显示刺奸官这个群体此时已设置得相当普遍,且其所作所为已引起了曹操集团内部文武官员的诸多不满,曹操则常以诛杀刺奸官来平息这种不满情绪。高柔能活下来,是因为他做事小心谨慎,“处法允当,狱无留滞”,且工作极为卖力,曹操半夜微服突击检查时,发现他抱着文书在办公室睡着了。曹操因此打消了弄死高柔的想法,开始重用他。

据《魏略》记载,类似的事情曹操还干过一次。时为曹操做了魏王之后,已决定立曹丕为太子,须处置曹植的党羽丁仪,于是“转仪为右刺奸掾,欲仪自裁而仪不能”。曹操让丁仪去做刺奸官,但丁仪不愿死。丁后来去找了夏侯尚“叩头求哀”,可惜无用,最后还是被下狱诛死。这段记载显示,曹操长期在官员中安插刺奸官这种特务,同时又经常诛杀这些特务,以致于让宠臣去做刺奸官,已相当于发出政治信号让其自杀。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焚烧曹营官员私通袁绍书信的剧情

刺奸官的主要工作,是侦察、监视军中将官有无二心。《三国志·魏书·孙礼传》里记载,孙礼在曹军中担任司空军谋掾一职,期间帮助自己的恩人马台越狱。但孙礼自己没有跑,他自称“臣无逃亡之义”,跑去向军中的刺奸主簿温恢自首。温恢将此事汇报给曹操,孙礼获得“减死一等”的特赦,保住了性命。合理推想,那些在黑名单里的将官,会是刺奸官的重点关照对象。

刺奸官之外,曹操还另设有一种特务,叫做校事官。校事们最初的重点监控对象也是军队将领,所以他们还有一个名称叫做“抚军都尉”。《魏略》里说:

“抚军都尉,秩比二千石,本校事官。始太祖欲广耳目,使卢洪、赵达二人主刺举,洪、达多所陷人,故于时军中为之语曰:‘不畏曹公,但畏卢洪;洪尚可,赵达殺我。’后达竟為人迫死。”

校事官的设置时间可能是曹操自称魏公之后。卢洪与赵达是最有名的两名特务头目。他们让许多将领深陷牢狱掉了脑袋,所以军中流行一句话:“不怕曹操,只怕卢洪;卢洪其实还好,赵达才是真要我的命。”大概是积怨太多,赵达最后也被曹操给杀了,以安抚文武官员。

遗憾的是,《三国志》没有将卢洪与赵达这类校事官奉曹操之意实施恐怖统治的具体作为详细记录下来。今天能见到,只剩一鳞半爪。如《魏书·徐邈传》记载,尚书郎徐邈喜欢饮酒,曹操有禁酒令,徐邈“私饮至于沈醉”,结果被赵达发现,举报给曹操,差点丢了性命。徐邈的遭遇显示校事官的监视范围已不限于军队将领。

再如《魏书·常林传》注引《沐并传》称,曹丕时代,校事官刘肇来到成皋县,向地方官吏索求无度,成皋令沐并忍无可忍,提刀带人欲绑了刘肇。刘跑回京城后,曹丕下诏为他撑腰说:刘肇是“牧司爪牙吏”,你们无所忌惮敢捆绑,“自恃清名邪?”,是仗着自己有几分好名声吗?沐并遂被捕入狱,受了髠刑。正因为有了这种支持,曹丕时代才会发生“校事刘慈等,自黄初数年之间,举吏民奸罪以万数”之事(见《魏书·高柔传》)。

其实,曹丕对校事官的支持,不过是曹操既定立场的延续。高柔得到曹操信任后,曾劝他不要搞校事官来监视文武官员的一举一动,说这不符合“居上信下之旨”,是一种对群臣的不信任,且这些校事官“数以憎爱擅作威福”,常以个人的爱憎作威作福,他们才是最该治理的对象。曹操没用套话来搪塞高柔,而是非常直白地告诉他:

“卿知(赵)达等,恐不如吾也。要能刺举而辨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

意思是:我让赵达这些校事官去干的那些事很脏,贤人君子干不了。言下之意,当然是绝不会取消校事官——事实也是如此,在曹丕与曹叡时代,刺奸官们仍活跃在军中。校事官的存在也经历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个时代,直到曹芳嘉平年间(249-254)才被废除。

略言之,将“许下及军中人书”一把火烧掉的那个曹操,是一个正在作秀的曹操;对高柔说出上面这段话的曹操,才是坦承真实治术的曹操。(来源:腾讯新闻)

相关阅读

© 2016-2022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