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美食 文章内容

没有店名,只做一款美食!宁波这家老店,世代相传,只为延续百年老手艺!

发布时间:2021-02-06 07:59:32来源:NBTV新闻

平地崛起的塔山和鹿山之间

——便是宁海前童

青苔、卵石、白墙、墨瓦……

宛如一幅挂在浙东白溪平原上的画卷

深藏着无数光阴故事

提到前童

你会想到什么

是前童三宝?

老豆腐?空心豆腐?香干?

其实,前童不止有“三宝”

今天,小编要带着大伙走进古镇

了解掩盖在时光里的老手艺

手工垂面

在前童古镇的老街上

有一间10多平方米的老宅

没有店名

外墙上隐约写着垂面10元/1斤

店家名叫叶云芳

是个地地道道的前童人

自15岁开始,叶云芳便跟着母亲学做垂面。每天早上4点,她就得起床和面,然后再经盘面、醒面、上面、转面、开面、收面等多道程序后,才能将垂面进行包装,最终售卖。

(盘面)

(上面)

(开面)

(收面)

在手中擀面杖的翻滚中,时光悄悄溜走,叶云芳也从花季少女变成了七旬老妪。她告诉我们,世代相传,像这样重复老手艺的日子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年轻时候的自己一天可以做50斤,现在年纪大了体力有限,在老伴的帮助下,最多也只能做出20斤的垂面。而在叶云芳的内心,她更是希望有人能将这份老手艺传承下去,“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垂面。”

事实上,早在公元1613年,《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就有记载:又十五里,饭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筋竹庵就在桑洲外岗山上。从前小麦是前童一带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由此派生出许多面食制品,箸面就是其中之一,也称“垂面”。

前童垂面以当地优质小麦为原料,加入前童的水,再放入一定量的盐,配以独特的手艺反复揉制成细长的面团,用手把面绕到一根根棒子上,再把棒子插进特制的面架,让面自然下垂,慢慢拉长,垂面也由此得名。

垂面口感细滑,容易消化,因此产妇坐月子、老人做寿时,都喜欢吃。垂面烹饪方便,入锅即熟,配上一点土猪油、肉丝、前童干丝,就是一碗热腾腾的汤面,是谁也抵挡不住的乡土美味。如果把垂面隔水蒸熟,再用猪油配上各种调料翻炒,那蓬松香软的炒垂面,又是另外一种风味。

白墙黛瓦,飞檐翘角

斑驳古墙,古朴石花窗

沿着潺潺流水,漫步青石小径

时光也不由地慢了下来

除了美食

在前童古镇

你还能遇见扎染工艺传承人童雪汀

邂逅扎染工艺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汉族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

先按预想的花纹图案要求,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布料形成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而后将扎好“疙瘩”的布料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热染,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

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将布料捞出放入清水,把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拆去缬结,挑开“疙瘩”,熨平整。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蓝色,即是“地”,至此,一块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

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

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

即使有成千上万朵

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出现

悠久历史的古镇

前童带来的惊喜

绝不止于古屋古巷、小桥流水

不妨抽时间,去走一走

来源:nbtv1通讯员:冯珂丨编辑:向西

点下【在看】给小编加鸡腿

© 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